讲师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的老师都是“青春饭”?)

讲师培训机构

师训君评 当培训机构的老师是不是碗“青春饭”?仁者见仁,可能刚刚参加工作没什么,20来岁风华正茂也没什么,可是一旦热情耗尽,很多矛盾就会涌现,不得不客观地想一想。
本文作者魏哲通过自身八年的教学经历,为老师们亲身解答,如何将培训这门职业变成“铁饭碗”。
很多老师都认为培训机构只是暂时的“避风港”,没办法成为“终身依靠”,特别是入职三年以内的老师会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
曾经采访过一些离职的老师,大多反映的情况无外乎:
1、感觉培训机构不稳定,政策规则时常有变化;
2、培训机构淡旺季明显,不如公立系统旱涝保收;3、一些经过课程高峰期的老师感觉上课对于体力透支太大,担心自己随着年龄增长无法承担。

总而言之,认为培训机构只能吃“青春饭”。那么今天咱们就来分析分析,究竟如何让培训机构的老师“青春永驻”。
笔者本人在新东方教书8年,在刚刚入职那几年确实也有过很多的担心,比如,在做新老师的时候有一种“旺季累死、淡季闲死”的感觉,高考和暑假时恨不得不要排课,有一节课被取消简直就像过年一样;可是到了九月份又像久旱的麦苗渴望一场甘露。
曾经不止一次地担心过新东方这碗饭到底能吃几年,担心如果有一天自己讲不动了又该何去何从。而且身边有很多老师也都有着类似的疑惑:如果不选择“教而优则仕”,仅仅在一线教学能坚持多久呢?
然而一晃八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仍然在一线在教书,疲惫是有的,但是并没有因此绝望,回首八年,能够让我保持动力的不光是简单凭着一腔热情,更重要的是,这八年是“有规划、有思考”地度过的。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如何把新东方这碗“青春饭”变成“铁饭碗”。
我发现很多老师不可谓不努力,不可谓不认真,但是真的是像老黄牛一样闷头教书,课来了就接,没有就等,两耳不闻窗外事,年复一年的重复,没有变化,最终热情被耗干而选择离开。
其实,在最初入职的两年,面对“旺季累死、淡季闲死”的情况,我也产生过迷茫,但是由于还是很喜欢培训这一行的,就没有想过要放弃,那么好,既然选择不离开,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于是开始筹划在新东方的职业生涯。
1、有本领:前两年不叫苦,积累教学经验和人脉
任何行业都一样,职场新人最应当做的就是学习、吃苦、站稳脚跟。因为初入职场的你,无论经验还是技术都与前辈有所差距,当然没有所谓的话语权。所以在入职的前两年,我唯一的目标就是磨练好课程并在同事和学生中留下好口碑。旺季从不拒课,淡季踏实备课不慌乱不担忧,所以两年后基本实现了磨练好课程的目标。
2、有规划:第2-4年重点解决课时平衡问题,同时着眼教学通道的上升机会
如前边所说,到了第二年我的体力出现了下滑,深刻地感觉到淡旺季过于明显不利于日后的发展,所以第三年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情:为自己做课时平衡——这是很多一线老师忽略的重要一环。我回忆了一下,为什么会出现“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呢?是因为很多老师喜欢教毕业班的学生,因为直接讲考试备起课来比较简单,讲起来驾轻就熟,而非毕业班的学生往往需要额外备课。
但是,要知道,毕业班学生大多是12月份期末考试完了之后才会补习,6月之后就毕业不见了,那么反观之,教师的有效职业生命就只有半年,这势必会造成9-11月没有课,12月后又“饥不择食”地全接高三学生。所以,从第2年的4-6月开始,在高三课程多到已经快累到崩溃的情况下,我又咬牙接了几个高一高二的学生,那时候想法很简单,苦这两个月,从第三年开始实现“学生梯度化”的目标。这样,到了第三年6月之后由于手里有几个非毕业班打底,所以淡季没有“寂寞难耐”,同时,有了手里这几个非毕业班学生,到了12月份旺季来临,我也没有急于去接很多高三,反而接了几个比较难带的高一高二的学生。所以那年我手里的高一、二、三的学生基本形成了1:1:1.5的关系,比如5个高一、5个高二、7个高三(2个全日制),我一直认为,这种学生的比例是最优配置,既能有高三学生磨练应试教学技能,同时又能够有高一高二作保。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师旺季累死,是因为如果手里高三太多,那么到了三月份会有很多人转全日制,导致课程积压,而当手中有了高一高二的学生,这种现象就会被有效控制,不仅可以合理调控旺季工作,而且也可以做长线教育,从部门的角度,做好初三到高一的衔接,也是很好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当手上高三学生比例合适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花更多的心血去备课、去带全日制学生,实现“学生成绩提高—口碑打响—学生纷至沓来—有效规划学生比例”的良性循环。

可见,努力做教学同时聪明做规划,是一个老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在第2-4年中,除了在教师层面实现规划课时平衡,还需要“开眼看世界”,这个时候是规划自己人才模式的重要契机。
人才发展模型主要有三种:
I型人才: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纵深发展,做业务骨干;
T型人才:即“教而优则仕”,由业务能手转为管理人才;
N型人才:个人认为这种发展途径是最不利的,就是当出现职业瓶颈时盲目放弃现有平台,选择转行,继续从零开始,导致曲线起伏而没有进步。要做,就在一个行业做精深。

当时我做了一个评估,发现自己对于教学有浓厚的兴趣,所以I型人才更加适合,所以在店长和学科主管中选择了做高中语文的学科主管,当你站到另一个平台时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做主管需要限课,我欣然答应,因为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收入的情况下去学习新的技能,这就有效解决了疲惫和发展问题。在做主管的几年,又发掘了自己在培训方面的特长和兴趣,为日后的发展埋了伏笔。
3、有应变: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素质模型。
我发现,很多老师都会有一种“职业病”,那就是单纯地活在自己和课本里,对外界的变化漠不关心甚至是反感的。
对此,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所谓政策变动,当然会有管理者出于业绩的考虑做出的调整,但是往更深的层面想,这个调整往往是基于学生、市场更新的需求,而学生、市场不正是我们的课时来源吗?如果我们把政策的变化当成是给自己找麻烦,那么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对我们不利,而我们也会使自己距离理想的工作状态越走越远。
相反,如果我们把每一次变化当成是更高瞻远瞩的人帮我们有效地分析了市场,提供给了我们职业上的另一种可能性,那么每一次变化都是我们的机会。
这个就有点像二战时的美国和英国,所以,我一直认为,没有一个人会不计回报地为平台做事情,聪明的人会借助平台借助变化实现自我和平台的共同成长,而迂阔的人会抱怨平台拒绝变化。
举个例子,在入职第三年的时候,集团选聘教学培训师,由于是初次竞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培训师到底是干嘛的,而且那时候正值高峰期,一些老师就放弃了这个机会。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觉得很多牛人放弃了,那不正是我“捡漏”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就报名参选,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很幸运地这个“漏”就被我捡到了。当时并不知道会有什么待遇什么好处,只是觉得培训是个我喜欢的事情,当选之后发现,从此以后有了很多去外省市新东方交流的机会,学习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
此外,培训师还有去到香港、美国进修的机会,让我了解了外面的教育外面的世界。
4、有视野:善于搜集行业信息和最新动态,将传统教学内容与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教育行业也难以置身事外,作为老师一定不能够错过这一批浪潮。恰逢私播课上线,这对于老师来讲又是个机会。
当知道有私播课这个平台时,我用第一年做了一个尝试,就是给学生讲解课后作业,结果效果不尽如人意,因为发现利用网课讲练习除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ppt,而且不同学生作业不同,每增加一个学生就会成倍地增加工作量,而且反而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等着你用私播课讲给他。
这个时候我做了一个新的思考,怎么利用私播课提升教学质量并有效增加收入。这个时候我想到,现在名著阅读是学生务必要做却又怠于去做的,如果利用面授课讲名著,一来浪费时间,而且学生花费的成本太高,家长也认为没有必要在面授课上讲这个,所以第二年我决定利用私播课的平台讲解名著。这样,只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个人问题个性化录制课程即可,有很多共性内容多个学生之间可以借鉴,既帮学生有效提分,还能实现部门、学生和老师个人的多赢。
所以,私播课是一个很好地提升教师个人影响力、有效配合面授课的平台,其他各学科老师也可以想一想有没有一些共性的需要学生配合课下解决的模块,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实现。
如果有些学校或部门暂时没有私播课平台,精雕细课、酷学网也是很好的选择。有效地借助平台,随时升级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发展路径。 
入职八年来,每一年都会给我新的惊喜新的刺激新的希望,这八年的职业生涯让我很清晰地感知到,作为老师,绝不是被动地等课机械地备课,而是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去发展,所谓“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但这一切发展最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对于教学的热爱、教学技能的深厚和教学眼界的开阔。希望自己在之后的八年仍然能够保持活力,将培训行业这碗“青春饭”变成“铁饭碗”。

关于作者魏哲,集团优能中级教学培训师,集团优秀教师,北京学校优秀教师。

讲师培训机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