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声东击西之计
一个历史事件不符合常理,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该事件记录错误;二是人们对事件理解错误;三是该事件原本就不存在。
孙策平江东首秀,或称孙策平江东首战,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有不符合常理之处——吴景等人在历阳进攻刘繇军“连年不克”,然而,孙策到后没有发生激战,刘繇军就溃散了。
有人发出疑问,孙策擅战,还不至于听到孙策的名号,刘繇军自行溃败吧?
【事件回顾】
孙策平江东之战经过,一般史书上大致如下表述:
战事开始之后,孙策将第一个目标选择在由刘繇部将樊能、于麋、张英等人驻守的横江津、当利口、牛渚大营。横江津、当利口是长江沿线的重要渡口,也是刘繇起防御体系中的重点。孙策采纳了姑姑、徐琨母校的意见,用芦苇做筏,快速通过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樊能、张英并占领横江津、当利口,之后又向牛渚大营发动进攻。守军战败,孙策顺利攻占该地,并缴获了大量物资和粮草。此时为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摘录于沈忱、何昆著《中国历代战争之汉末烽烟》第66至67页)
据上文对孙策平江东的表述,孙策进军路线是,孙策乘坐芦苇筏快速渡过长江,打败历阳的樊能、张英并占领横江津、当利口,之后,再向牛渚大营发起进攻。
孙策?历阳(横江津、当利口)?牛渚?打败刘繇。
上述表述,存在两大矛盾且与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矛盾一,进军方向错了。孙策既然乘芦苇筏渡过长江,那么孙策率军就到达了江东,孙策又如何打败处在江西历阳的刘繇军队?矛盾二,刘繇军溃败得奇巧。孙策还在江东,处在江西的刘繇军就溃败了。
一、孙策如果采纳乘坐芦苇筏渡过长江的建议,那么孙策平江东的首战(首秀)地点就是牛渚大营,而不是历阳的横江津和当利口
《三国志·妃嫔传》记载,“(徐)琨母时在军中,谓琨曰:“恐州家多发水军来逆人,则不利矣,如何可驻邪?宜伐芦苇以为泭,佐船渡军。”琨具启策,策即行之,众悉俱济,遂破英,击走笮融、刘繇,事业克定。(译文:徐琨的母亲当时在军中,她对徐琨说:“恐怕州刺史刘繇会多调水军来阻击我们,那渡江就更不顺利了,怎么能让军队停驻不前呢?应该多砍芦苇扎成大筏,配合、帮助船只装载军队渡江。”徐琨将母亲的意见一一报告了孙策,孙策立即施行,众军全部顺利渡过长江,打败了张英,赶走了笮融、刘繇,胜利完成任务。)
孙策采纳了徐琨母亲之计,孙策军也确实乘坐芦苇筏渡过了长江,那么孙策进军目标一定是长江南岸的牛渚大营,之后,孙策才有可能进攻历阳的横江津等渡口。
这符合兵法中“声东击西”战术的应用。
二、孙策占领牛渚大营,失去后援的横江津等渡口的刘繇军闻讯溃败,这就能解释了,为何孙策一到历阳刘繇军就土崩瓦解的原因
有些学者解释,孙策到历阳迅速攻破横江津和当利口的理由有两二:一是孙策能征擅战;二是周瑜说服了他的伯父周尚,周尚从长江南岸往北打,孙策从历阳由北往南进攻,刘繇的部队腹背受敌,孙策取得了胜利。
我们不否认孙策能征擅战,而此时的孙策实力有限。还有,当时周尚根本不在江东的丹杨。因此,孙策与周尚夹击刘繇军说法不能成立。请参阅拙作《周尚的丹阳太守之职是谁任命的?——兼论周尚、周瑜与孙策的关系》一文。其实,孙策真正厉害是,在吴景等人还在死咬横江津、当利口时,孙策想到声东击西,先攻占了牛渚大营,让横江津、当利口的刘繇军失去战略支援而溃败。
我认为,孙策将首战目标定在进攻牛渚大营的说法,符合史实,理由有二:
第一、合理解释了《孙策传》和《周瑜传》不符常理的记载。《三国志?孙策传》记载,“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意思是说,孙策将母亲迁居到阜陵后,即渡过长江,转战各地,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而《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跟随孙策的行军路线:孙策率军到达历阳后,先打横江,再打当利,之后,周瑜跟随孙策渡过长江进攻秣陵。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了,在渡江前,孙策没有在历阳指挥过攻占横江津等渡口之战。而“周瑜跟随孙策渡过长江后,即进攻秣陵”,周瑜怎么会错过参加“攻占牛渚”之战呢?
综合《妃嫔传》《孙策传》《周瑜传》的记载,孙策平定江东首战经过大致如下:孙策到达历阳之后,大张旗鼓亲自将母亲从历阳往北迁至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陈浅乡附近),暗地里孙策与“敢死队”绕道长江下游某隐蔽的渡江口,利用徐琨母亲建议制作的芦苇筏渡过长江,并偷袭牛渚,缴获刘繇在牛渚大营“邸阁”中的全部战略物资。失去牛渚大营粮草补给的横江津和当利口的刘繇军队,军心大乱,周瑜、程普等人乘机率军进攻。两地守将樊能、于麋、张英等人被迫撤军。
孙策在准备偷袭牛渚时,周瑜在横江津等渡口前线,使得刘繇守军误以为孙策的主力就在自己面前。孙策成功实施声东击西之计,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就能很好解释,在《孙策传》里,孙策没有亲自指挥攻占横江津等渡口之战,是因为该战是周瑜等人指挥的;孙策在攻占牛渚之战时,周瑜身在历阳准备进攻横江津等渡口,他并不在牛渚,自然就没有参加牛渚大营之战。等到周瑜攻下横江津等再渡过长江,与孙策军队汇合后,就直接开展了秣陵之战了。
第二、先打牛渚大营再攻打横江津的推测还得到《三国志?程普传》的佐证。该传记载,“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策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等”(译文:孙坚死后,程普又跟随孙策在淮南作战,跟从他进攻庐江,夺取庐江后,又和孙策一道回军东渡长江。孙策到达横江渡、当利口,打败了扬州刺史刘繇的部将张英、于麋等人。)
综合《三国志》妃嫔传及孙策、周瑜、程普等人传记,对孙策平江东首战史料分析,平江东首战的突破口,是孙策先攻下牛渚这一战略要地,使得横江和当利的刘繇守军失去后援而溃败。这也能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吴景等,花了一年多时间未能拿下的横江和当利的原因了。
三、刘繇军溃败后,撤回丹杨并组织力量反攻孙策已占领的牛渚大营,可反证发生在横江津等地的战斗并不激烈,或者说刘繇军是自行撤退至江东的
孙策偷袭牛渚首战告捷后,使得长江以北的横江津、当利口失去后援,当他们受到周瑜等人的正面进攻的同时,又可能会受到孙策来自长江上的进攻,腹背受敌的樊能、张英等人没有了反击的信心,战斗打响不久即溃败,或者说刘繇军自行撤退至江东。
接下来,孙策就把进攻的目标确定为秣陵。得知孙策主力要围攻秣陵城的消息后,刘繇军的首领樊能、于麋等人以为有机可乘,立即集结残部向牛渚大营发起进攻,企图重新夺回这个战略要地,切断孙策的退路。孙策闻讯后,留下少数兵力驻守秣陵,主力回援,与樊能、于麋展开激战。樊能所部皆为横江津、当利口之战的败兵,士气低落、战斗力较差,很快被孙策击败,部众一万多人变成了俘虏。
四、懂得声东击西之计的原理不难,灵活运用却不容易,孙策是实施声东击西的高手
孙策之所以能快速攻占横江津、当利口,在于他实施声东击西之计,孙策制造假象,引诱敌军将领张英、樊能、于麋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之。
声东击西,属于三十六计之一,出自《淮南子·兵略训》。
我认为,声东击西之计的本质,属于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范畴;符合《孙子兵法》的核心用兵之道,即形与势、虚与实、正与奇。
声东击西之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反定势。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比如,吴景等人攻打横江津和当利口就只知道正面进攻,故“连年不克”,而在横江津、当利口的防守的张英、樊能、于麋也形成了思维定势,只在加强正面防守就不会失守。孙策打破思维定势,改变路径依赖,摆出一付进攻横江津等势态,实际上突然袭击牛渚大营,横江津、当利口即被攻破。
二是巧借势。比如,曹操进攻乌桓,借时雨涝道路阻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受阻乃回师,诈称待秋冬进军。曹操以田畴为向导,上徐无山(今河北遵化东),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在白狼山(今凌源东南)大破乌桓军队。
三是先手劫。围棋术语,在形成劫的状态时,首先轮到提劫的一方称为“先手劫”。比如,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白马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最后关羽斩首颜良,曹操解了白马之围。
实施声东击西之计的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要灵活掌握并不容易,其中以下两种情形会导致施计失败:
一是虚张声势,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本意让赵云率领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据箕谷,佯攻魏国关中地区,吸引魏国主力部队的注意力。诸葛亮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率大军杀来,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在历史上,将诸葛亮失败归于马谡失街亭。其实,诸葛亮是以出其不意进攻曹魏,同时诸葛亮又安排赵云为“疑兵”,导致赵云损兵折将。
二是露出破绽。比如,吴王刘濞反叛,周亚夫领兵平叛。叛军几次挑战,周亚夫都坚守不出。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由于有准备,所以很快击退叛军。叛军退却时,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大胜。
《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策在平江东首秀中,声东击西拿下牛渚大营,再顺势打败横江津和当利口的刘繇军;另外,孙策在会稽与王朗之战中,再一次实施声东击西之计,打败王朗,攻占了会稽郡。
在平江东首秀之战时,孙策实施了声东击西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牛渚大营,为周瑜等人攻破横江津、当利口创造了条件,孙策平江东迎来了开门红!
(二〇二一年二月九日星期二于丽水)
注: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对她的辛勤付出表示 感谢!
附:《三国志·孙策传》部分资料:
【原文】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杨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译文】当时,吴景尚在丹杨,孙策的堂兄孙贲任丹杨都尉,刘繇到了曲阿,强迫驱逐他们。吴景、孙贲只得退居历阳。刘繇派遣樊能、于麋东向驻守横江津,张英驻守当利口,共同阻击袁术。袁术自己任用旧部属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任用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同领兵进击张英等人,连续几年都未能取得胜利。于是孙策劝说袁术,请求帮助吴景等人平定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袁术具文呈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兼殄寇将军,孙策的士兵仅有一千多人,战马数十匹,愿意随从他的门客有几百人。及至到达历阳,已有兵众五六千人。孙策的母亲在孙策到来前,已经从曲阿迁居到历阳,现在孙策又将母亲迁居至阜陵。孙策渡过长江,转战各地,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没有谁敢阻挡他进军的锋芒,他的军令统一严肃,百姓都归向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