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经典连载《三字经》之三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从这开始。前面一开始就是讲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教学生,就要知道这个人的本性,这是教育的根本。现在就是说,一个小孩子,从年纪小的时候,就是过去在私塾,在私塾里上学,就开始读这一本三字经。那么现在有学校了,学校就是从幼儿园,幼儿园应该说是就可以读这部经了。至于说是上了国小呢,当然更可以。国小里面的课程,现在跟过去不同的,可是除了学校里正式课程以外,老师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利用时间,教学生读这一部经,这是对学生未来求学、学做人,非常有帮助。
现在我们就看这两句了,昔孟母,择邻处。昔是古时候,古时候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那个时间是在,还算是周朝,就是在东周的时候。东周呢,孔子那个时候是在春秋时代,孔子后来,到了孟子的时候,那叫战国时代,孟子就在战国时代的人。他的母亲非常懂得怎样教他的儿子,就是孟子。孟子在小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读书的时候,就注意怎样教育她的儿子。择邻处是什么意思,邻是邻居,处是跟邻居相处,择是选择,这个根据历史传记里的记载,孟子的母亲,原来是住在一个做买卖的那个市场的附近。那个市场,各种生意都有,比如说,有屠宰,屠宰就是宰杀家里养的猪啦、羊啦,这一类的那叫屠宰。那么还有其它的各种做生意的事情。
孟子很小的时候,他在那个市场旁边,他的家就在市场附近。他就学着那些,做游戏跟一般儿童在游戏的时候,也学着那些屠夫,屠宰那些猪羊这类的事情。孟子的母亲一看,这个不得了,小孩子这么小,就学着这些宰杀畜生这种事情,这长大了心理很残忍,这不可以的。因此就迁居了,迁到那里去呢,迁到郊外去了,不在城里住。但是郊外那个时候,这个坟墓很多,旣是有坟墓的话,那么有了丧事的时候,丧家在埋葬他的祖、父母之丧的时候,那就有那些,有哭泣、有做那些丧事的那种仪式。那么孟子呢,住在那个附近也学了,学着像这个念经,那时候佛教还没到中国来,那是一般民间的礼俗,按照一般的礼俗,有这个丧家的哭泣、亲友来哀悼,这些事情他也在那里学习,还有埋葬的那些事情。孟子母亲一看,这个事也不大合适,小孩子学习这个,那些事情就像现在那些殡仪馆,那些礼仪社的那些事情。那么孟子的母亲一想,这也不好,又给他迁居了。迁到那里呢,迁到有学校的地方,那时候学校,不像我们现在办的这个学校,那时候是一般是公家办的,学的公立的那个学官,叫学宫,那么就是现在学宫旁边,就等于现在学校的旁边是一个意思。迁到那里去,他感觉在那个学宫里面,学生读书的声音,老师在教导,学生在学习。他一看也学了,学这个学生,除了读书以外,还学着那些对人怎样,来学这个礼貌这些。孟子母亲一看,这好,就定居在这样的地方。因此算起来,她为了儿子的教育,孟子的母亲一共迁居,迁了三次。
这在论语里面也讲,论语里面孔子曾经说,一个人要想选择自己居家的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我们要想买栋住宅,买栋住宅的话,那就要先看看,看看这个左右的邻居,以及这个小区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讲道德修养的人,还是不守这些规矩,做那些偷窃人家东西,或者是跟人家常常争吵这些事情,像这类人多,究竟那一种人多。我们应该,孔子说,应该选择有道德修养的人,那个地区,这样的人多,就应该选择那样做为自己居住的一个住宅,那么这才算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在这个小区里居住,小孩子除了在家庭以外,到了这个小区里面,见到一般人,就学了好。反过来说,假使住的这个小区,都是那些犯法的人,不守法律,也是不守规矩的人,这类的人多了,那么小孩子,就会学坏了。那么基于这个道理,所以孟子的母亲非常贤慧,她懂得怎样教育她的小孩子,所以看见那个情况,对于她的小孩子教育不好的时候,赶快就搬家。为什么呢,就我们一般人想法,搬一次家,很不容易,但是孟子母亲,为了她的小孩子教育,宁愿多搬几次家,还是要教育更重要。这是讲孟子母亲选择居住的一个地方,这样辛苦搬了三次家。
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杼这个字,现在读音读zhu,古时候读音读zhu,zhu与zhu就这个四声来讲,有点不同。现在我们就根据现在读音读zhu。那么这也是讲孟子的母亲。断机杼,机是什么呢,机是孟子母亲织布的那个机器,织布的机器,古时候织布的机器,怎么个织法子呢,把这个织布的那个线,安置在机子上面,机子上面直的叫纵线,横的线是什么呢,横线用一个梭子,梭子穿上横线,梭子上面有一个滑轮,安在那个梭子里面,那么这个纵线安置好了以后,这个有两层,两层的时候,然后用这个梭子,一个手送到,比如说,右手送到左边,这个纵的这个线,从中间穿过去,然后从左边的手又送回来,送回来纵的线,有交叉的,又换了一个交叉点,就是利用这个手,一来一往,把那个横的线,织在纵线之间,这就是古时候织布,用那个机器,用那个梭子,用那个梭子左右来回的,穿梭在纵线之间,这样才能够把布织好了。杼就指着那个两手送来送去那个梭子。断机杼。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意思呢,孟子那时候已经上学了,上学是跟谁上学呢,是就跟子思上学,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那么孟子的年纪小的时候,学有的时候厌倦了,就跑回来了,时间还没到,就跑回来,跑回到家里面。跑回家,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的时候,她就问,现在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呢。孟子就告诉他母亲,他说我现在读书,读得很厌倦了,我不想读了,我就早点回来了。孟子母亲一想,这小孩子讨厌念书,这个很不好,她也没告诉孟子,她就马上就拿一个刀,拿一个刀,就把机器上,织布机上面,把那个线,纵的那个线割断了,杼就是一个梭子,梭子上面穿来穿去那个横的线,也一起把它割断了,这叫断机杼。这个孟子一看,他母亲突然把织布的这个线割断了,马上就恐惧起来,害怕了。他就向母亲跪下来,跪下来就问,为什么把这个织布的线,那时候叫丝,我们讲线好懂,讲丝就是纤维,你为什么把纤维割断了呢,妳割断了,妳的布就不能够织了。他这一问的时候,孟子的母亲就告诉他,你看看小孩子啊,你看看,这个织布的这个丝,把它割断了,这布当然就是没办法织成布了,那么我问你,你这个跟老师读书的话,你跑回来不继续读书,不是跟我把这个丝割断了一样吗,丝割断了以后,这个布就不能织了,就织不成功了,那你现在跟老师求学,你现在跑回来,你不想学了,那你将来怎么成呢,学怎么学得成呢。啊,孟子一听,虽然年纪很小,马上就有悟了,就觉悟了,他就再向他母亲这样表示很懊悔。从此以后,他就绝不敢,没有放学就跑回来,他就好好的就是跟着他老师来求学。
这一段故事,讲给我们现在一般小孩子读书听,有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做家长的,尤其做现代的父母,不能迁就自己小孩子,总之用很多方法,当自己小孩子,不好求学的时候,他对于读书,学那一种,无论学那一科的时候,他感觉到没有兴趣,不想念书的时候,你做父母的,总得要想办法,让他这个不读书,是对于他未来,是非常不利的。孟子母亲用这个方法,来让孟子能够觉得求学的重要,不能中途停止。但是我们从这个事情,现在比如说,我们现在也没像孟母那样织布的机,可是从这桩事情,拿现在我们家庭里面,有任何事情、任何用具,都可以拿来给他一种启发。为什么要用启发呢,这个父母教育儿女也好,学校老师教育他的学生也好,要用启发的方法,比用那种教训的、逼迫的、或者用体罚的,比那些方法好。用启发的方法,让他从心理面,能够感受这个事情很重要。如果不用启发的,而用一种命令的方式,说你非求学不可,那么这种命令的方式,甚至用体罚的方式,就教学的效果来讲,在一种逼迫的那种情况之下,他的儿童心理,觉悟不多。相反的,他起的反感,还更多。所以我们从这里,学到一个教学的方式,用启发性的比较好。至于用什么方法启发,那现在的事情很多,电视里的新闻报导,这个家里种种的事情,人与人间,种种的来往的事情很多,每天新闻报导出来,信息也非常多,都可以拿来做为启发的方法。
如果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生活,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如果你有优秀的文章或论文,
可以优先发表在《丽江教育》。
投稿:1035406839@qq.com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