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部落第78期“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散文征文】古县飞歌

卢氏部落
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本土作家原创作品发布平台
《河洛风》文学期刊选稿基地
【编者推语】卢氏,我的家乡,古老厚重的双千年古县;卢氏,我的家乡,日新月异的腾飞着梦想!高速,高铁,像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扶贫政策是吹醒秦巴山的春风;脱贫攻坚是一双双有力的手,拉一把,站起来,古县飞歌唱时代!
“山青青,路宽敞,古县卢氏的今天变了样,哎嗨嗨……”
嘹亮的山歌拨开薄雾,鲜红的旭日冉冉升起,卢氏的一天,在盎然的生机中推开日子的窗户。
卢氏,我的家乡,是古县。这里是“人猿相揖别”之地,这里先后出土了恐龙、卢氏跗猴、洛河中兽、卢氏智人等一大批古生物化石;这里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等多个遗迹遗址;这里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禹曾在这里疏导洛水,并留下珍贵的摩崖石刻;范蠡曾在这里泛舟湖上,寻古访胜;卢氏在夏商时即有建制,至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建县,迄今已两千一百余年;1932年、1934年,红三军、红二十五军曾分别转战于此,这里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河南省13个革命老苏区县之一。
卢氏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脉。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深山区县。
由于这里山高地少,交通闭塞,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地貌,自然禀赋先天不足,从而导致在这片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土地上曾一度传唱着苦涩的歌,在这方红色的热土上,“闭塞、贫穷”曾一度是它的代名词。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玉米粑。要想吃顿白面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这首歌是早些年卢氏农村人生活的写照。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春风的吹拂,扶贫攻坚的迈进,卢氏正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卢氏境内,千山叠嶂,万壑纵横。曾几何时,进出卢氏的路是盘山土路。从山上面往下看,崇山峻岭被刻画出一道道皱褶,弯弯曲曲,高低盘桓。晴天,路上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淖难行。越往卢氏境内的深山区,路越逼仄陡峭。过去的多少年里,卢氏山区的人们靠着双腿,在深山里耕种、赶集、探亲访友,从一架梁到另一架梁,肩扛手提着重物,一天行几十里路,都是再平常不过。越是往山顶盘去的村庄,越是往山沟里走的村子,那里的人们居住得越分散。房子多是茅草房、土房、窑洞,没有路,没有交通工具。遇上雨雪天,藏于山坳、挂在半坡的人家,面对陡滑泥泞的山路就寸步难行。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铁铸的壁垒困阻住了人们去外面看世界的视野,高下盘旋的山路仿佛绕在山间的细绳,缠绕着人们打算离乡的脚步。山太高太深,即使有不计其数的山珍野味,有大城市人喜爱的猴头、木耳、核桃、板栗、桃李瓜果、土猪土鸡等各种土特产,有丹参、连翘、天麻、灵芝、山银花等各种山药材,也很难从这高低坑洼的烂泥路上运出去。
“伏牛山下有座小山城
改革春风吹落了贫穷
座座高楼城市风景线
条条公路通往乡村间
横穿东西高速一条龙
实现几代人的铁路梦
洛河之水静静向东流
那是党与人民鱼水情
哎嗨嗨……”
仿佛一声春雷,唤醒沉睡的大地,仿佛一场春雨滋润着这块贫瘠的土地。改革开放,扶贫攻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千年古县正在旧貌换新颜。
如今,卢氏通往外面的路变得既平坦又宽阔。不仅有柏油铺面的省道、国道,还有穿山越岭的高速路。蒙华铁路卢氏段、卢氏火车站即将完工,第三条高速路正在施工,卢氏高铁正在筹划中……现在,从卢氏的任何一个地方出发,山山岭岭的路都四通八达。汽车能开到山顶,并接通到集市和邻乡邻村的路。往最深的山沟里走,就连乱山丛林中的人家,路也直抵家家户户的门口。山村连着山村,汽笛声穿越汽笛声,在任何一个角落下脚,都有干净又宽阔的柏油路、水泥路,送你离乡,带你回家。
从这四通八达的路上经过,如果你留个心眼,向路边瞧瞧,你就会看到,深深浅浅的山坳里,许多花木扶疏、干净整洁的庭院里,小洋楼漂亮气派,水蓝色的农用车、小货车以及各色小汽车停放一新,哗啦啦的自来水涌出晶莹的清流,洗衣机的声音,唱出如山溪一般欢快的歌……
有了路,世世代代的山里人,从此开着货车、轿车,坐在汽车里,沉重的东西不用再肩背畜驮了,老棉袄换成了羽绒服,手机换了一茬茬,踩着油门握着方向盘,说去哪儿就能到哪儿。一车车土特产,就是一座座银山;一车车山药材,就是一座座金山。起早贪黑的忙碌里,有人跑起了运输业,有人搞起了小生意,有人办起了合作社……日子犹如屋檐下挂着的辣椒,红红火火,充满了阳光的味道;生活犹如路边的丁香树、烟柳摇曳着迷人的风景。
政府又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三避开”(避开地质灾害区、避开洪水威胁区、避开基本农田)、“四靠近”(靠近县城、靠近乡镇政府、靠近产业园区和旅游景点)的地方建起一个个扶贫小区。让那些生活困难,无房可住和居住环境恶劣“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山里人免费居住。同时,配套盖蔬菜、食用菌大棚,建扶贫产业基地,办扶贫工场,集约服务业,从而实现搬迁户安居乐业,稳定脱贫,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扶贫总目标。其中靠近卢氏县城的兴贤里小区是河南省最大的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占地468亩,共建6层居民楼83栋,扶贫工厂楼两栋,住宅建筑面积24.99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建筑面积6328平方米。小区的为民服务中心大厅里,住建、民政等9个县直单位设有服务窗口,警务室、卫生室、“双扶驿站”超市、移动联通营业部、医药批发部、农商行支行、公交车站等一应俱全。截至2018年10月,全县56个扶贫安置小区,仅兴贤里小区就已安置2749户贫困户11212人。

路多了,桥也会多。
黄河的支流洛河,从发源地陕西蓝田县一路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然后自西向东贯穿卢氏境内。在它流经卢氏县城附近时,渐趋平缓。另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卜象河与它在这里交汇。在这交汇处偏西的地方有一个古渡口。
渡口北岸是县城,南岸是乡村。渡口南岸、卜象河东西两岸,依山傍水散居着几十个行政村,几万口人。这几万口人赶集购物都要经过古渡口过河到县城。几十年前,渡口无桥无船,冬春枯水季节,人们挑菜担柴、背粮扛面、赶羊牵牛来到河边,就高挽裤筒,甚至褪下裤子小心翼翼趟水过河。夏天河水暴涨,人们只有望河兴叹,或是绕到洛河下游十几里远的石拱大桥过河。也有胆大、水性好的,急于过河就脱下裤子冒险泅水过河。在此渡口,因过河而命丧黄泉的悲剧时有发生。夏天,十里不同天。本地大红太阳,天气晴朗,说不定河的上游什么地方就下了猛雨,河水就会暴涨。有一年夏天,我们村子的一位年轻人去城里卖牛,回家时,刚趟水到河中心,后山下雨造成水涨的大水头就汹涌而至。躲避不及,连牛带人就被卷走了。牛漂流了几里,最后上岸了,人却永远没了。又隔了几年,我们村子的一位中年人,从城里回来时,河水涨高了。背着一袋麦麸的他不想绕远路,同时仗着自己水性好,就背着麦麸冒险过河,结果失去了生命。
20世纪八十年代,渡口有了船。有时,人到河边,渡船刚好过去了。就要等船载满了人从对岸过来了,这边又遇齐了一船人,船工才慢慢撑船过河。往往过一次河,加上等待的时间,需要半个多小时。水小时,船又容易搁浅,撑不到岸边,人就得从船上下来,趟水上岸;水大时,船在激流中很难掌控,弄不好会翻船。曾经有翻船淹死人的事故发生。
20世纪九十年代,河上架起了一座吊桥。桥面一米多宽,由木板铺成。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载重的架子车走在上面更是晃荡的厉害。由于木板铺得不够严实,摩托车从上面飞驰而过时,就会“噼里啪啦”响,像响起了鞭炮,声闻数里。摩托车过去好一阵了,像受了惊悸一样的桥面还动荡不止。由于桥身不稳,又没有栏杆,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不过比以前方便多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摩托车、电动车普及了各家各户,就连小轿车也被许多农村人买回了家。与之相应的,水泥路、柏油路越来越宽,吊桥、拱桥、高架桥、钢构桥、水泥桥越来越多,且四通八达。2015年,随着三淅高速卢氏至西坪段建成通车,在卢氏高速路张麻出口处、古渡口旁,建起了一座伟岸的钢筋混凝土沥青铺面洛河大桥。桥长352米,宽36米,双向六车道。车道两边是四五米宽的人行道,大理石铺面,整洁美观。不锈钢复合桥栏杆、各种灯饰一应俱全。大桥不仅宽阔平坦,车辆畅通无阻,而且还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入夜,大桥上下几层彩灯同时绽放,流光溢彩,斑斓辉煌,把大桥打扮得瑰丽迷人。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人们在大桥的人行道上散步、乘凉、观景,很是惬意。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随着蒙华铁路卢氏段、卢氏火车站的修建,在古渡口下游约2公里处,正对火车站路口处又有一座长362米,宽40米的迎宾洛河大桥于2018年12月建成通车。现在,正对城区的洛河上就有了三座大桥(卢氏境内仅洛河上的大桥目前就有20多座)。洛河南岸人进城难的问题将永远成为历史,“隔山不远,隔河远”对于两岸人民来说将不复存在。
岁月荏苒,70年弹指一挥间。洛水汤汤,古渡悠悠。家乡的古渡口见证、记录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我二姨家住在距县城较远的一个山沟里,村子依山傍水,以前村前的河上没有桥,通往村子的土路又坑洼不平,且时有被洪水冲断的路段,连摩托车都难以通行,去二姨家很不方便。
今年正月里,我们去二姨家走亲戚,却惊喜地发现:村前的小河上已经架起了一座宽可供三辆小轿车并排行驶的水泥桥。过了河的路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我们的汽车就一直开到了二姨家的家门口。这时,我们却迷惑了:二姨家原先是低矮坍塌的土院墙,篱笆院门。而眼前却是一人多高的青砖院墙,贴着红瓷砖的大门楼,气派的铁大门。我们正疑惑是不是走错了门。二姨家的邻居告诉我:“这就是你二姨家,你二姨正在村子里的篮球场打篮球呢。”村子里还有篮球场?二姨今年整六十岁了,还能打篮球?我顺着二姨家邻居的指引来到村子里的篮球场,果然看见二姨在和村子里的一群人打篮球。六十岁的二姨虽然球技不怎么样,但跑起来并无老态。见了二姨,二姨告诉我:村里共有两个篮球场,村前一个,村后一个。村子里家家都有篮球。村子中间还有一个广场,广场边健身器材、石桌石凳、花草树木样样都有。农闲的时候,白天到篮球场打打篮球,晚上去广场跳跳广场舞。玩的嘛,打好打赖,跳好跳丑,投个乐呵。
我和二姨边说话,边向家走去。进了院子,又让我感到惊喜:二姨家原先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贴着白瓷砖的二层小洋楼。屋内也不再是以前的土脚地、简陋的陈设,而是瓷砖铺地,沙发、大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一应俱全。我问二姨:“我姨父呢?”二姨说:“他呀,现在可是个大忙人。村里正月初一到初六,天天有节目。初一是‘春节联欢会’,歌曲、相声、小品、戏曲一样不少;初二到初六,拔河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象棋跳棋比赛、戏迷擂台赛、广场舞比赛……一场接一场。你姨父是个能瓢,什么都想参加。这几天,不到吃饭时间,不回家。吃过饭,我带你们去村里瞧瞧。”村子里的年挺热闹的。记得往年,我来二姨家走亲戚,二姨父不是去和村里人打麻将了,就是喝酒去了。现在真是不一样了。
不一会儿,饭熟了。餐桌上,摆满了一大桌子菜,鸡鸭鱼肉、时鲜蔬菜样样都有,很是丰盛。最后,二姨还拿出一瓶好酒,每人面前放了一个小酒盅,说:“咱们也来学学城里人,吃饭时,少喝点儿酒,活血化瘀,对身体有好处。开车的除外啊……”我记得几年前,有一年我来二姨家,二姨因缺钱度年关,刚和二姨父吵了架,睡在炕上怄气。我们连口水都没喝,放下礼物,就匆匆告辞走了。没想到几年功夫,二姨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这时,二姨父也回来了。饭桌上,我们边吃边谈。
“姨父,今年收入不错吧,我看家里变化不小呀!”
“是啊,比往年强多了。扶贫队帮助村里人发展红薯产业,种一亩红薯给4000元补助,红薯还是自己的,可以卖给扶贫队办的红薯粉条加工厂,也可以自己加工成粉条卖。这样下来,一亩地就可以收入六七千元,这可是以前五六年的收入啊!扶贫队还免费提供连翘苗、核桃树苗、各种药材种子……我在山上栽了连翘,去年卖连翘又收入了几千元。再加上你表弟外出打工的收入……国家的政策真是好啊!不好好多活几年都对不起这好政策。这年头,人只要有志气,不懒,就能过好光景……”二姨家所在的村子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往年靠种庄稼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是有名的贫困村,而如今看来是大变样了。
二姨的儿子,我的表弟说,他今年也不准备出去打工了,就回来发展。他正在学开车,打算随后再买辆车……
饭桌上,欢声笑语,幸福、感激之情洋溢在大家的眉宇之间。
吃过饭,我们又随着二姨参观了村里的红薯粉条加工厂、食用菌生产大棚、药材加工厂、广场、娱乐室、文化大院、图书室……
这次二姨家之行,我感受到了二姨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我也知道不只是二姨家的生活在发生着变化,不只是二姨家的村子在发生着变化。这变化,也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给我们展示了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近几年中国方方面面的巨大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实,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改善,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事在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也都慢慢变成了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家庭、一个县的沧桑巨变也是国家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映照着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前进脚步,折射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不断进取的精神风采……
沉思间,不知什么时候、从哪里又有一支山歌飞起:
“山城美景说呀说不完
那是我的家乡卢氏县
勤劳致富人民最光荣
尊老爱幼和谐好家庭
干群齐心拧成一股绳
共筑幸福美好的家园
灯火辉煌点亮不夜城
休闲广场舞动中国风
千家万户同唱盛世歌
欢歌载舞感恩共产党
欢歌载舞感恩共产党
哎嗨嗨……”
本期责编:方晓荷 摄影:贾国
作者简介
王建峰,70后,横涧二中教师,在《奔流》《西部散文选刊》《大中原文化系列丛书》《人民代表报》《河南日报·农村版》《东方今报》《三门峡日报》《洛神》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多篇。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总编:董彦礼
主编:韦玉红 方晓荷
责任编辑
小说:马成军 丁海涛 米 玊
散文:方晓荷 李桂田
诗歌:赵建军 张彩虹
投稿邮箱:lszjxh@126.com 首次投稿时请附百字个人简介、联系电话及近期照片一张。温馨提示: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卢氏部落。投稿时请在标题后括弧注明来稿体裁,以便编辑准确选稿。本平台推出的稿件均受原创保护,在推出后如得到更大平台推送,请及时通过文后留言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