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岩‖? 春节画俗

春节画俗
元子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九去灌酒……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民俗。
  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过年”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有史料记载,上古时期,早在尧舜时期就已有类似“春节”的庆祝活动,不过尚未形成规模。 殷商时期。类似于“过年”的活动开始包含于有关祭祀活动之中。 西周时期。开始通过一些农业活动庆祝“过年”。 两汉时期。形成了正式的过年礼仪,并开始出现爆竹(当时叫做“烧竹子”)。 魏晋时期。鞭炮正式出现,并开始有“守岁”的习俗以及团拜活动。 五代(后蜀)时期。春联开始出现。 两宋时期。开始出现用火药制作的鞭炮。 元明清时期。过年的传统和各项习俗逐步丰富成熟并固定下来。 民国时期。“春节”正式确立。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关于春节的民俗也很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俗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祈福纳祥,传承文明、启迪人生。吾将这些民俗做了简陋的归纳,创作了一组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关于春节的民俗画,旨在传承文明,祈福纳祥,慰藉心灵,苟且命名:《春节画俗》,所涂书画笔墨笨拙,题释浅陋,望方家批评斧正。  
初一为鸡日
  正月初一是春节,起得早,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祭祖先,给父母、长辈、老人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不动刀,不泼水,不摔坏东西,不说晦气话和不吉利的话等,喜庆吉祥,热热闹闹,招财进宝,年年有余,幸福安康,顺心顺意。
初二为迎婿日、狗日
  正月初二是什么节日,正月初二又叫迎婿日和狗日。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正月初三为赤狗日
  正 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国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正月初四为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阳(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的日子。
正月初五叫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为马日
  农历正月初六 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为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也被称为“人日”,意味是人人生日的一天。 “人日”这个节日来自女娲神话,传说她造天地,第一天造鸡、第二天造狗、第三天造猪、第四天造羊、第五天造牛、第六天造马、第七天造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八顺星节
  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顺星节的祭星仪式在夜里举行,有钱人家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灯碗形似小小高脚杯,有泥质的也有铜质的,内放豆油,灯捻用“灯花纸”捻成。中国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祝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为天日
  初九叫天日,也叫“玉皇诞”、“玉皇会”、“天公生”,这里的“天公”指的也是“玉皇大帝”。所谓的“天日”,就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玉皇大帝是天界最高的神,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在腊月二十五会亲自降临下界,视察各个地方的情况,依据众生所作善恶的多少,来奖赏和惩罚。正月初九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他会在这一天返回天庭。人们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表示庆贺,从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正月初十为石头节
  农历正月初十日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正月十一是太均娘娘诞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是太均娘娘诞辰。太君娘娘是在浙北地区乃至全部太湖流域人尽皆知的神灵,主要扮演着幼妇守护神的角色,具有送生、护产、保婴、佑童等神力,是由年夜太均(太均夫人)、二太均(太均亲姆)、三太均(太均菩萨)三位神灵构成,其中以三太均最受崇信,民间常有把小孩“过继”给她,以祈求小孩健康成长的风俗。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藏剪刀,烤柏火,收旧鞋,捏老鼠嘴,搭灯棚等。
正月十三为灯头生日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正月十四为亮眼节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中国传统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END
作者
简介
何岩,字,元子,号,浴风散人,甘肃天水人,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结业于“霍春阳花鸟画高级研修班”,现为中学高级美术教师,在教学之余潜心钻研书画篆刻,笔耕不辍,在苦炼书画“内功”之外,并在文学方面吸取营养,以提升书画“外功”,内外兼修,持之以恒,近些年初见成效。作品在全国、省、市级展览中获奖,并被单位或个人收藏。秦州微刊网站,天水新时空、天之水网站,天水民俗网站,《天水晚报》等多家媒体对何岩书画艺术曾做专题介绍,书画作品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美术报》、《体音美报》、《天水晚报》等报刊。
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市秦州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天水市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今日推荐
《白马史诗》
天水市艺术研究院院长、《天水文学》主编汪渺作品,获第五届“中国长诗奖”。
↓ 点击下图 购买好书↓
说明:为了维持《秦州微刊》的正常运营,周六、周日会不定期推送两期推广广告,望读者朋友及各位作者理解包涵。广告内容的风险,请各位读者朋友谨慎甄别,责任自负,特此说明。
诗词|散文|小说|书画|技艺|民俗
唯原创 唯精品
真性情 真文章
投搞邮箱:1029932204@qq.com
联系QQ:1029932204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