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铁栓(字豫亨),1990年5月出生,河北衡水人,2011年12月光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因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出色,在部队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12月复员后回校继续学习,2016年6月毕业,现就职于中铁十六局集团。作期间先后撰写、发表各类稿件300余篇,所写文章分别在中铁十六局集团公司、中国铁建股份公司荣获一等奖,2019年先后被北京市写作学会和河北衡水市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01
曹轶栓书法作品欣赏
02
曹轶栓对书法之感悟
从识字起就喜欢上了书法,因为对它情有独钟,所以到了部队参军也没有落下对书法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对书法的理解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当了兵,在军言军,部队的锻炼让我对书法有了新的理解。书法如兵法,藏雷霆万钧之力于无形之中,在下笔的时候全部的力量都灌注到了笔尖之上,所以写出来的字也就非常有力道。
我们看《三国》,看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开战前的场景,两军对垒,队列严正,而且双方各自的阵型都不一样,其实这里面是有玄机的,每一个阵法里面都含有无穷大的力量。分,是力量的变幻,合,是力量的优化,表现在战场上就是战斗力了。书法中的道理也是这样的,有的字看似形散实则神聚,力量都在这看似无行状实则有脉络的运笔路线和细细的牵丝映带中有序地分布着。
学书法,练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字内功,但更讲求字外功。所谓字外功,就是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带给自己灵魂深处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支配自己下笔时的精神和力量。
我看过很多字帖,同样的字不同阅历的人写出来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不仅仅指外形的不一样,更是一种阅历的不一样。反之,通过一个人的字也能看出这个人有什么样的阅历,所谓“字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来说,看左宗棠的字,给人的第一感觉,这个字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写出来的,因为他的字乍看上去就像一个大义凛然的边关将士,非常大气磅礴,但细细看就会发现字的骨子里又透着那么一种严谨的理性在里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狂放不羁但又不失严谨,厚重饱满但又不失灵活,每一个笔画都透着那么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可谓是书法作品中学习的一类典范。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就不能用厚重来形容了。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整篇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秀气,铁画银钩,每一个笔画都透着那么一种灵气,让人感觉无拘无束、飘逸自如宛如在云中来去自如的仙人一样。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同样的字不同的人写出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其实,研究一个书法家的字,除了看、学、练、思考他的字以外,最重要的是研究他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生活的经历。
一个人的字往往能反映出这些来。很多书法家的作品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早年的时候写出的字奋发昂扬,让人一看就特别激进豪迈。这就对了,因为这些书法家年轻的时候大都是意气风发、满腔抱负的,还没有经历太多世事的艰辛,年少略轻狂,缺少那么一丝稳重,事事敢于拼搏,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到了中年,在奋斗的路上经历了挫折磨难,经历了屡次的碰壁,年少时的那种锐气被削下去了不少,少了一些轻狂之气,多了一些冷静的思考,所以下笔时就多了一些沉稳在里面。
到了晚年,人生已经过去一大半,经历了官场的勾心斗角,经历了生活的颠沛流离,经历了岁月的物是人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切涣归宁静,回归自然,心里完全没有了是是非非的纠缠,清静无为,惯看秋月春风,寂然独坐钓鱼台,任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有一颗宁静的心在倾听自然的声音。这时候,下笔凝重,笔力遒劲,力道十足,每个字都与自然融于一体了。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了,他是赵氏皇族后裔,年轻时奋发有为踌躇满志,后来宋朝灭亡,改朝换代,元朝统治国家,他又被迫到蒙古人的治下为官。
身为皇族后裔,在充满相互倾轧的朝野中进退两难步履艰难,所以内心充满了矛盾,只得寄情书画,以字抒意。到了晚年,告老还乡无官一身轻,一茶一饭足矣,寄情山水,无拘无束,所以写出的字也更贴近自然贴近平和。因此,纵观他的一生,每个阶段的精神反映到纸上,就成了他思想的载体,就成了反应他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所谓“少年时看山是山;中年时看山不是山,晚年时看山还是山”,道理都是一样的,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丝毫不爽。
意在笔先。所谓意在笔先讲的是在写字之前在自己的心里就有了这个字的形状,就有了这个字的精神,因此在下笔的时候写出的字才能形神合一,栩栩如生。意在笔先和胸有成竹的意思大体上是一致的。在这里也可以悟出这些道理,我们每次做事之前,都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计划,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总之会形成一个做这件事的雏形。所以,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有可以依循的路线,而不至于手忙脚乱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是把道理用到实践中了。
自己的心智也在这纸和笔、悟与行之间慢慢成熟。我的书法老师对我讲过“学书法,三分在练,七分在悟”,原来的时候我对老师的话一直不理解,总感觉应该是七分练,三分悟,只有多练才能把每个笔画写得精到,随着自己对书法理解的加深,对生活的感悟不断增多,才慢慢理解了老师的话。多练习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悟,自己悟出的道理,比学来的道理更难能可贵,因为这是自己内心成长、成熟的结果,是自己长时间思考的结果。
做人也一样,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句话是说君子嘴上显得很木讷,但行动一定要快。我想,透过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知道他老人家要说什么,敏于行的前提是思维要快,头脑要灵活,但是要少说。
写字的过程就是体会做人的过程,写书法的时候是很少有人说话的,我没有说我要写什么样的字,我也没有说我想要写出什么样的成果,但是我在下笔的时候就是在做事的时候,我没有说话,但是我在工作,没有人在打扰我,我写出了一副好的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是浮躁的,做什么事也都急功近利,内心缺少了那么一种宁静的思考。很多时候不是事情和工作以及不如意把我们弄浮躁的,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搞得浮躁了,所以内心的宁静很重要。
中国人最高的智慧是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我感觉修炼自己的内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够在做事之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筹划,有些问题就不会那么棘手,也不至于遇到问题和麻烦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而会从容应对,自然而然也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把学书法的三个阶段比作人的三种感觉:感受,忍受,享受。要想写一手好字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写字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练习笔画,可能让人感到很乏味,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有意思,因为万事开头难,想写好字也需要一个过程。
有些人感觉学书法很枯燥,甚至半途而废的不在少数,其实不然,学习书法是最能锻炼人的心性的,是最能磨练人的脾气的,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不理解,难探得其中的奥妙。这和挖水井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挖水,并不是这个地方没水,关键是看谁能坚持不懈地挖下去。成大事的人必定是沉得住气的人,必定是处变不惊的人,也必定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么多年来,字写得虽然不好看,但我很钟情于他,他就像是一座永远取用不尽的大宝库,随便你去拿,随便你去用,只要你肯喜欢肯用心。他不会因为你贫穷就吝啬,也不会因为你富有就多给予你什么,带给人的只有心灵的启迪和灵魂的修养。
生活也好,工作也罢,我们的心不光需要快节奏,有时候也需要慢下来,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进步、提高,以及在人生和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更大的超越。
微旬刊《大文坊》书画艺术院
为丰富本刊内涵。现决定成立微旬刊《大文坊》书画艺术院。书画艺术具体由以下诸位负责。院长:朱炳明总顾问(兼);院长助理:陈佳新;书画艺术院秘书:白雪。
编委会主任:张兆昆
总顾问:朱炳明
主 编:陈佳新
视频技术:杨世英
编发:微旬刊《大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