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其中,云南省共有23项入选,大理州大本曲、白族吹吹腔位列其中。
大本曲
(视频来源于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
大本曲广泛流传于大理市及周边地区,是在大理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具有独特的唱腔体系,主要以唱腔来体现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同时叙述事件发展,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三腔九板十八调”唱腔体系。
大本曲艺人王祥(左)在演唱《血仇记》,张钱(右)在一旁三弦伴奏。
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福坤收藏的年代久远的手抄曲本
大本曲语言规范,讲究“字正腔圆”,一般以唱词为主,旁白为辅,唱词使用白族语,大多采用白族山花体“三七一五”的格式,旁白多用汉语。传统表演由两人完成,一人身穿长衫,手拿花扇或手帕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通常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便构成表演场面,较隆重的演唱还需要搭台,摆设香案。发展至今,白族大本曲出现了多人表演的形式,演唱时也常带有舞蹈性的表演动作,题材大多来源于汉族传统戏曲故事、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和现代白族社会生活。
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兴廷(前排左一)带领白族大本曲传习所成员为群众演唱,演唱曲目包括《望夫云》《蛇骨塔》等传统曲目和《歌唱新时代》等时事唱段。
大本曲演唱时,常带有舞蹈性的表演动作,图为大本曲演唱时使用的道具—醒木、折扇。
大本曲演唱贴近现实,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历的五月到八月,是白族大本曲演唱最频繁的时候。白族传统的本主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节日上都会有白族大本曲的演唱,有些人家建房、祝寿、生子等时候,也常请艺人到家中演唱。
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冬梅(前排左一)在2019年云南省民族文化“百名人才”扶持项目非遗送戏进乡村,暨大本曲宣讲洱海保护联欢晚会上演唱大本曲。
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政忠(左四)与弟子们在排练
大本曲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福坤(前排右四)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与学校学生一起表演。
大本曲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的变文讲唱,在明代时期就已发展成熟,流传至今,已在民间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传承体系广泛,有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现场观摩传承、艺人交流传承等传承方式。
大本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冬梅(前排左三)参加巴黎中国曲艺节活动
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又名“吹腔”“唢呐戏”“板凳戏”,现主要分布在云龙县一带,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由明朝初期中原汉族经屯兵移民带入白族地区后,不断融合白族文学、歌舞、小调、民族传统礼俗逐渐形成,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云龙县长新乡大达村古戏台,戏台坐南朝北,位于村子正中,是全村的活动中心。
清代箐干坪剧团画在白棉纸上的吹吹腔脸谱图册,现保存于云龙县文物管理所。
按艺术形态分有“袍带戏”“武打戏”“生旦戏”“丑角戏”“生活戏”“现代小戏”等,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有固定角色脸谱。唱词别致,韵律独特,表演时汉白夹杂,汉字白音,唱词句式多为“三七一五”格式,是白族民间特有的“山花体”格律,曲调字多腔简,叙述性强,节奏较为自由,形成又说又唱、讲唱结合的韵律风格。
汤邓剧团演员互画脸谱扮相
长新乡大达村现存清代吹吹腔传统剧本
汤邓吹吹腔戏班保存的武生戏服
演出中戏师傅会在旁提示台词、唱腔乃至动作,有大座、小座、八字跨椅、小高台等固定的舞台布置,舞台前沿绘有龙、凤、白鹤、麒麟等吉祥物作为装饰。演出前要“敬戏神”,首场必演《三出首》(内容为财神、魁星、赐福天官现身祝福),最后一天以团圆戏收场结束演出,演出结束要“扎金榜”、“谢戏神”、“镇台”等,体现了娱人娱神的民俗文化。
吹吹腔的传承以家承为主,兼以师承,传承谱系清晰。
吹吹腔传统剧目《三出首》剧照
箐干坪村春节演出传统地方戏《重三斤告状》
长新乡大达戏班几代传承人合影
END来源:大理非遗
长期接受投稿,投稿邮箱:
dlswl23124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