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兔儿爷: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意义

北京兔儿爷:中秋节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意义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3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中秋佳节的庆祝活动中,许多老北京人必不可少的传统仪式其中一个便是“请一尊兔儿爷回家”。这项传统深深扎根于北京的文化土壤中,兔儿爷以其三瓣嘴、朱红袍和手持捣药杵的形象,既可爱又透露出一丝威风凛凛。每年中秋前后,手工制作兔儿爷的艺术家双彦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他的作品供不应求。在接受中新社(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的专访时,双彦分享了兔儿爷的传说、制作工艺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老北京兔儿爷的由来与传说

双彦的家位于京郊,院子里满是泥彩塑的作品,他的书房里则摆放着各式工具与材料。小编认为‘四世同堂’里面,老舍先生曾描绘过兔儿爷的形象:“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下面内容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兔儿爷身披金盔金甲,右手拿着捣药杵,身后则是一杆大旗,眉眼间显得威风凛凛。

关于兔儿爷的传说,双彦提到一个故事:某一年,北京城遭受了瘟疫,嫦娥派遣身边的玉兔下凡来解除这场灾难。为了更好地隐蔽自己,玉兔化为女子,向寺庙中的韦陀借来了金盔金甲。在瘟疫消灭后,它累得不行,最终倒在了寺庙山门外的旗杆下。这一故事不仅赋予兔儿爷神秘的起源,也传递了大众对健壮和平安的美妙祝愿。

双彦解释说,北京人把兔儿爷请回家中,其实是寄托了对健壮的期盼。兔儿爷手中的捣药杵象征着护卫与安康。“在来年中秋到来之际,还要将兔儿爷送走,表示灾病也随之离开。”这种传统习俗不仅充满温情,更彰显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视。

制作工艺:传统与创造的结合

双彦的父亲双起翔是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从小便开始传授他泥彩塑的手艺。每当父亲上班后,双彦便会在家中捏泥巴,仿照父亲捏的小动物。这些童年记忆点滴汇聚,形成了他对兔儿爷深厚的情感。

虽然在年轻时,他曾一度选择外出创业,收入可观,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归故土,接过了这门传承已久的手艺。回到北京后,他经历了挑战与磨砺,持续进修与探讨兔儿爷的制作工艺。双彦坚信,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为了不让这项古老的手艺消失,他在材料选择、颜料运用等方面,尽量保留传统,使得每一尊兔儿爷都体现出原有的艺术价格。

兔儿爷的历史与文化价格

兔儿爷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符号。以前,每到中秋节,前门五牌楼、西单、东四、蟠桃宫等地都会有众多的摊位售卖兔儿爷,买兔儿爷的不仅有孩子,还有许多怀旧的大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兔儿爷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许多年轻一代并不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双彦了解到这一现状后,心中充满了忧虑。他认为,传承非遗文化不仅需要对技术的掌握,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领悟与尊重。他每年招收一名残疾人徒弟,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双彦希望,通过教育与传播,让兔儿爷重新走入大众的生活中,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未来的传承与提高

在双彦的眼中,兔儿爷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作为老北京文化的代表,兔儿爷承载了京城百年的历史与记忆。虽然市场上对兔儿爷的需求逐渐减少,但双彦表示,他的使命是重燃大众对兔儿爷的热爱与认同。

“艺无止境。”双彦相信,传承非遗文化并不只是眼前的商业利益,而是承载着历史的职责与文化的延续。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门手艺的传承中来,继续发扬光大北京兔儿爷这一传统文化。

小编归纳一下

北京兔儿爷作为中秋节的传统吉祥物,不仅展现了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更体现了大众对健壮与美妙生活的渴望。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提高的洗礼后,兔儿爷仍然散发着特殊的魅力。每一尊兔儿爷都蕴藏着丰盛的传说与文化底蕴,等待着世人去发现、传承与珍惜。随着双彦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兔儿爷有望成为连接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未来的文化桥梁,继续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