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唐诗三百首)

登高全文及解释?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特别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唐诗三百首是哪些?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江苏无锡人孙洙于1746年编成。孙洙,字临西,号蘅塘。世称蘅塘退士。乾隆九年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孙洙鉴于当时通行的诗歌选本(千家诗)“工拙莫辨”,便决定选编一部高规格的唐诗选本而取代之。

唐诗是我国诗歌提高的鼎盛时期,近三百年间,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仅(全唐诗)就收录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如此巨量的诗句,非专业研究而而普人难以全读。孙洙正是在为普及大众的基础上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辑而成。巜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七十七位,总计三百一十首诗。其中包括五言七言古诗,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绝句,乐府等。是唐诗精华之所在。也是唐诗入门最好的读本。

杜甫登高何故是古今七律第一

1、《登高》这首诗格律精严。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特别严谨的七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

2、《登高》这首诗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一首诗并不能由于格律,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杜甫的登高写出了几许个悲

一重悲:秋天本是悲哀的;

二重悲:在他乡作客是可悲的;

三重悲: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

四重悲:经常作客更可悲;

五重悲:离家万里,又徒增伤悲;

六重悲:无亲无友,独自一人,亦是悲;

七重悲: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

八重悲:多病之身,更加可悲;

九重悲: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

杜甫的登高有哪些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的《登高》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之作,诗作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抒写了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乡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诗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为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诗作的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作的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

杜甫登高的主旨句是何

杜甫《登高》的主旨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想法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想法,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这篇文章小编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登高赏析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刻、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仔细质量,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分析杜甫登高的想法性和艺术特点

想法性: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艺术特点: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杜甫的登高是七绝吗

不是,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里面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七律与七绝的区别

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诗;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1)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提高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绝句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杜甫登高的词眼是何

1、杜甫登高的词眼是“悲”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3、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情感,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情感脉搏。

4、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影响: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杜甫登高何颈联

杜甫的《登高》的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该句包含的悲伤之情有:

1、他乡作客,羁旅之悲;

2、常作客,久旅之悲;

3、万里作客,远旅之悲;

4、又当萧瑟秋天,凄凉之悲;

5、年已暮齿,一事无成,年老之悲;

6、亲朋亡散,孤独之悲;

7、孤零零地独自去登高,寂寞之悲;

8、身患疾病,病痛之悲。

杜甫在登高写了何动物

杜甫在登高写了猿、飞鸟。《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