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约粮食典故
节约粮食典故与现实意义
在如今物质丰盛的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难题:节约粮食。然而,这个难题却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节约粮食的典故以及它对我们当代人的启示。
典故一:《战国策·越策’里面的“十日腹是腴肉”
中国历史上的典故《战国策·越策’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496年,越国国君勾践在曹庙之危中被俘,被吴国国君阖庐囚禁了十年。期间,阖庐每天给勾践供应丰盛的美食,希望他变胖而失去抵抗能力。
然而,勾践通过节约粮食的方式成功地保持了身材,他用一个小木盒每天限量取食,十年间虽然食物非常少,但他坚持以养生为优先,结局终于在公元前486年成功脱困,重振越国势力,并推翻了阖庐的统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节约粮食不仅可以养生,还能为人带来巨大的力量。
典故二:孔子弟子扬雄与“节腹食”
小编认为‘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扬雄曾与孟子争论谁更能节约粮食。一次,扬雄与孟子同时出门,扬雄带了些粮食,孟子则没有带。路上,扬雄感到饥饿,于是就开始吃自己带的粮食,而孟子则静静地等待。
当扬雄吃完自己的食物后,看到孟子还在等待,他对孟子说:“你既然没有带粮食,何故不去吃饭?”孟子回答说:“我有粮食,只是还没有饿到吃的时候。”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节约粮食需要有耐心和智慧,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减少食量。
节约粮食的现实意义
节约粮食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资源,减少浪费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其中一个,但我们经常面临着粮食浪费的难题。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6亿吨粮食被浪费,这个数字令人震惊。节约粮食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浪费,保护珍贵的资源。
减少环境压力
粮食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节约粮食,我们可以减少耕地面积和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培养良好饮食习性
节约粮食不仅仅是减少浪费,更是培养良好饮食习性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觉悟到粮食的珍贵和宝贵时,会更加珍惜每一口饭菜,选择合理的食量和均衡的饮食结构,从而保持身体健壮。
怎样实施节约粮食
实施节约粮食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面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
明确需求,合理安排
在采购食材时,先明确自己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购买量。不要盲目追求折扣和大包装,避免由于食材过期而造成浪费。
学会储存和保鲜
学会正确的储存和保鲜食材是避免浪费的关键。有些食材可以放入冰箱或冷冻室储存,延长保质期。同时,也要掌握合理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技巧,将剩余食材变得美味可口。
量身定制,避免过度供应
在餐馆就餐时,根据自己的饭量和菜品口味点餐,避免点太多而造成浪费。如果实在剩余过多,可以要求打包带走,或者选择捐赠给需要的人。
怎样?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节约粮食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通过了解节约粮食的典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粮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二、勤俭节约典故?
1.李时中节俭故事。北齐末年,李时中家道中落,靠种菜和织布为生。为了省钱,他经常吃粥,但儿子却嫌弃粥太单调。于是李时中将每天剩余的菜切成细丝,混在粥里,给儿子带来了美味的体验。后来,李时中由于品德高尚、正直廉洁而受到大众的爱戴和尊重。
2.郑成功故事。郑成功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将领。据史料记载,郑成功非常注重节约,时常劝诫手下士兵要爱惜粮食、勤俭节约,这样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获得胜利。
3.杨时故事。宋代著名的勤俭节约人物杨时常常向同胞宣传“谷贱伤农”的想法。他认为,农业是民族之根本,伤农则自毁长城。因此,他本人一生都非常勤俭,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吃豪华的食物,甚至不喝牛奶,吃的是粗面饼和豆腐。
三、勤勉懒惰的典故成语?
好逸恶劳 ( hào yì wù láo )
解 释 :专指好吃懒做的人。用作贬义。用来形容人习性非常懒惰。它与“好吃懒做”有相同的意思;但它强调贪图安闲。
成语典故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四、勤勉节约寓言小故事20字?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无论兄弟们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民族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何样的日子啊。无论兄弟们何故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然而看看我们民族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下面内容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何处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民族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德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特别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五、形容人善良勤勉的典故?
形容人的善良勤勉的典故:
1、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苦心人。
2、居家不得不俭,创业不得不勤。
3、男勤耕,女勤织,足衣又足食。
4、土地无偏心,专爱勤快人。
5、以善为镜,可知其品性。
6、善良是连结社会的金链。
7、善是灵魂全球的阳光。
8、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
9、善良的心灵胜于显贵的地位。
10、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六、5?勤勉勇壮的典故?
大禹治水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悟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职业.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拓展资料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技巧,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天然动向,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接着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大众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经过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七、勤勉与节约是寓言故事吗?
勤勉与节约是指一种优良品德,不是寓言故事
八、古代节约粮食的典故?
雍正为剩饭两下圣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大国,如不能居安思危,难免有后顾之忧。古人写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惟有丰年不忘饥馑,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都是古人重视粮食安全的警句。为了处理剩饭剩菜的难题,雍正专门下过两道圣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给御膳房下旨:“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
九、勤勉勇壮的人物典故?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都是
大禹治水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悟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职业.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拓展资料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技巧,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天然动向,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接着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大众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经过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十、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除了这些之后,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