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湖北襄阳古隆中的作文300小字
去年1月31日是我的生日,我们全家一起去了襄阳公园。
我站在大门前,看见“襄阳公园”几许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两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是:八百亩城池知是何年图画,数千年古墙尽归此处楼台。门口还有两只石狮子威风凛凛,像是在保护着襄阳公园。
走进大门,看见了许多花,有月季花、菊花、兰花、、、、、、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霜、黄的赛金。一阵风佛过,五颜六色的花似乎在翩翩起舞,散发出缕缕清香,使人神清气爽!
走过花坛就来到了护城河,河水清澈见底,还有游船从湖面上慢慢地滑过,我也迫不及待的想去玩可是爸爸又不让,真遗憾。
向前走了15分钟就到了动物园。走进去有凶猛的狮子,机灵的猴子,和狡猾的狐狸我最喜欢活蹦乱跳的小松鼠,我把一个松果喂给它,它接过松果,又用那毛茸茸的尾巴对我一摇一摇好像在对我说:“谢谢、谢谢。”它那动作太可爱了!我真喜欢小松鼠。
中午时,我才一步三回头离开了襄阳公园。
二、春节到了,围绕着舞龙舞狮写102个字
春节的街上舞龙舞狮,热闹非凡。好大的两条龙。那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两条龙都有二十几米长,舞龙的叔叔都身强体壮。他们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头裹黄布,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随着密集的鞭炮声,有节奏的鼓点声,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这时只听见轰轰的几声,街道的烟花爆竹四起,焰火四射,两条龙在万点火花之中,金灿灿的,犹如遨游在霞光云海之中,翻江倒海,活灵活现。片刻工夫,两条龙一齐跃起,旋转着,摇着尾,在爆竹声中为大家拜年祝福。
望采纳,谢谢无论兄弟们!~
三、中秋的周记100字
热心问友想起来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写日记了,是为了何而中断的,自己也已经记的模糊了。然而第一次的日记却是记忆犹新的。那是发生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写的是老师规定的周记,笔下的字完全是用来蒙骗老师的,何好人好事,何出外交游,完全是“本剧纯属编造,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而老师也像是和我们很有默契,即使全班同学都做了一样的好事,一样结伴而行又相遇不见,他也能从容评语又不雷同。
家附近有个早点摊,吃的人不少。有时我起晚了,于是跑到摊头,胡乱买些点心,就赶去单位了。我最喜欢吃的是麻球。刚炸好的时候,散发着热气,咬一口就冒出里面的豆沙来,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爽口感。而且每次我最多就会买二个麻球,足够一上午充饥了。
以前常去襄阳路小商品市场。每次去的时候总看到六,七个小贩手上套着三,四个仿制的劳力士,梅花,雷达表在向顾客兜售。仔细看来,他们只对外国游客感兴趣。经常有几许小贩跟着一帮老外,一边走一边嚷着“hello.hello,lookatlookat,同时展示着套在他们手臂上的名表,直到跟着十几米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再去捕捉下一个目标。
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个小贩手上套着二个金光灿烂的仿劳力士表,在一群看似东欧民族的游客面前喋喋不休地叫着“lookatlookat,只见这几许老外面面相觑,只顾自己走着却不搭理小贩。直到小贩离开后,几许老外才会意地发出一阵哄笑声。喔,原来人老外精着呢,怎会上你小贩的当呢?
小贩们何以只盯着老外,却对本地消费者视而不见呢?可能他们觉得现在的人门槛都很精,这种把戏骗不了人,抑或又觉得卖给老外会有个好价钱哩!但老外不是傻子,你假冒名牌,哪怕在手臂上套二个闪闪发光的金表也骗不了人,人老外可真不好糊弄啊!
老百姓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货,其实要求也不高,就2个麻球,能充饥就行。你弄二个仿制的金表,偏要人家接受它。人要了你的金表,又不能吃,戴着也不方便,说不定没几天就停了呢?而且戴在手上的感觉也怪怪的,生怕被别人嘲笑,温饱难题都没能解决,戴个金表打肿脸充胖子啊!
也许以后那些卖金表的小贩们有了教训,知道老百姓要的是何,都改行去摆早点摊哩!卖着麻球,数着票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四、六年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清明节风俗习性500字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大众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活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何处,活到何处,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大众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由于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大众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大众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大众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大众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大众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大众天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妙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大众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情感,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