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乌克兰音乐文化的承载者与争议中心
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自1913年成立以来,在音乐教育领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培养了众多杰出的音乐家。然而,近年来,随着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该学院的名称及其文化象征性引发了广泛争议。
近日,根据俄新社的报道,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部分学生与教职员工发起了一项请愿,倡议将校名中的“柴可夫斯基”移除,以回应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这一行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触动了学院的管理层。对此,学院管理部门坚决拒绝了改名请求,指出柴可夫斯基作为全球音乐文化的代表,其作品不仅属于俄罗斯,也深深植根于乌克兰的文化土壤中。学院学术委员会一致投票决定保留该名称,回应称“柴可夫斯基属于全全球,他的作品是乌克兰文化历史和灵魂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据学生达里娜·马苏克的说法,早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前,学院内部就存在对改名的呼声。虽然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决定不更改名称,但许多学生依然向乌克兰总统、总理和文化部长等高层官员递交了请愿书,强调在“俄罗斯全球”的影响下捍卫乌克兰民族身份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民意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超过75%支持将柴可夫斯基的名字移除。
另一位学生艾米莉亚·德米特里耶娃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她认为乌克兰的学院使用一位俄罗斯作曲家的名字是“荒谬的”。她强调,柴可夫斯基并非乌克兰人,因此更名是合情合理的行动。要求改名的学生和教师们指出,柴可夫斯基身为俄罗斯帝国的代表,部分作品中所体现的觉悟形态,以及历史背景都与当前的乌克兰文化认同发声存在矛盾。
对此,学院的一位副校长表示,柴可夫斯基是音乐天才,不应因政治影响而完全否定他的贡献。他认为文化和政治应当区分对待,他支持柴可夫斯基继续在乌克兰的文化和社会空间中发挥影响。对于柴可夫斯基在乌克兰音乐历史上的重要性,许多音乐学者与评论家表示,他的作品与乌克兰文化同样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乌克兰民族记忆研究所所长安东·德罗波维奇也持相似见解,认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并不带有沙文主义色彩,而应该被当作国际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来研究与欣赏。他补充道,虽然存在争议,柴可夫斯基的名字与乌克兰文化的联系并不能简单割裂。
在当前的文化运动中,许多民族对历史中的文化符号进行重新审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境。未来,怎样在捍卫民族标识与传承全球音乐遗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学院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在文化的争论中,每一个声音都塑造着民族的身份,而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则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