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王攘夷历史典故?
1.尊王攘夷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主张和民族心情,主张尊重皇帝的权威,并抵制外来的侵略势力。2.这个历史典故的缘故是,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利的压力,一些想法家和政治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希望通过加强民族的统一和自强不息来抵抗外来势力。3.尊王攘夷的想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乡情怀。这一想法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提高。
二、尊王攘夷有利于何?
尊王攘夷是根据当时东周的社会形势而出现的一种双赢的策略。
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洛阳)后,周王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和号召力,王室衰落。地方经济的提高,使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崛起,出现了大国争霸、诸侯称雄的局面。当时戎狄等边境族群趁机入侵,造成耕稼文化衰落,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
这时急需一个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共主来组织各国抗击戎狄入侵,保卫中原的安全。
当时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王室很不满诸侯国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希望有诸侯出头维护天子尊严;而想称霸的诸侯国则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来谋划争霸事业,王室和诸侯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在这种形势下,齐桓公在丞相管仲的辅佐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尊王就是共同尊崇周王,攘夷就是共同驱逐戎狄等边境族群的入侵。同时,建立诸侯联盟,订立互相协助、抵制外族、安定王室的盟约。这便是最早的国际联盟。
尊王攘夷的实质就是大诸侯国“挟天子以令诸侯”。例如,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内乱,原国君被杀,齐桓公请周王确定宋国的君位。周王觉得齐桓公尊重自己,就让齐桓公去处理,齐桓公实际上行使了周王的权力。
通过尊王攘夷,周王室在形式上维护了天子尊严,争霸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名号壮大自我实力,吞并其他诸侯国,达到称霸的目的。王室和诸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乃至整个全球历史,从来都没有纯道义上的战争。全球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无论是齐桓公带领各国军队帮卫国驱除戎狄,还是欧洲中世纪法兰克国王帮助教皇平定伦巴底人的入侵,都是带着不为人知的目的。
在尊王攘夷中获得第一波红利的是齐国,尊王攘夷让齐国取得了先发制人的优势,齐国可以以此号令和打击诸侯。齐桓公要当霸主,不能光靠武力征服,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争霸的路上,除了要有强大的武力为后盾,还得取得中原各国的信任和支持。
由于齐国召集诸侯国订立了互助的盟约,诸侯国一旦有事,就向齐国求救。山戎攻打燕国时,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北方的敌人进攻卫国,齐桓公立即派军队赶跑狄人;狄人进攻刑国,齐桓公召集宋、曹两国前去援助。刑国国都被破坏,齐桓公就为刑国修筑一座新城……
齐桓公和齐国为盟国出力又出钱,在中原各国中有了更高的威望。
而其他类似晋国、楚国、秦国等几许大诸侯国,却趁齐国维护全球和平之际闷声发大财。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不断兼并别国,大力提高本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为争霸紧密锣鼓地准备。
齐国虽然在争霸路上取得先机,但为此也承担了太多帮助盟国的职责,无形中削弱了齐国先前取得的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为其在战国的争霸中最终落败而埋下隐患。
因此说,尊王攘夷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所向披靡,用得不好就自断其臂,可惜齐桓公没能用好尊王攘夷这把剑,在没有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参与的诸侯联盟中过多地消耗了齐国的实力。因此,在战国时期,齐国无法剑指江南,也没能成为逐鹿中原的最终赢家。
尊王攘夷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西汉七国之乱提出的“诛晁错、清君侧”,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多或少都受到尊王攘夷的影响。
三、尊王攘夷的战争有哪些?
齐桓公(前725年~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临淄人。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对于齐桓公来说,早年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随着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齐僖公孙无知相继去世,抢先回国,夺取齐国君主的宝座。在成为齐国君主之后,齐桓公励精图治,任用管仲为相,推行变法,促使齐国逐渐强盛。在此基础上,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因此,对于齐桓公来说,一匡天下,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对于齐桓公来说,在称霸中原的经过中,也没有放弃扩张齐国疆域的目标。比如齐桓公刚刚即位的时候,就派出大军进攻鲁国,想要蚕食鲁国的疆域。当然,在长勺之战等战役中,齐国败给了鲁国,没能占据鲁国的疆域。不过,虽然在鲁国身上没有讨到何便宜,然而,齐桓公还是在春秋初期消灭了三个诸侯国,以此扩大了齐国的版图。
一、谭国
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少昊氏后裔。西周穆王时期,分封了谭国,位置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子爵爵位。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
对于谭国来说,爵位为子爵,这在春秋时期,无疑一个爵位相对较低的诸侯国。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子爵和男爵都是爵位比较低的档次。比如楚国、越国、莒国等诸侯国,都曾是子爵诸侯国。春秋初期,齐国发生内乱,当时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曾逃到谭国。然而,谭国国君不予接待。后来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谭国亦未有派人祝贺,这让齐桓公怀恨在心。于是,到了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消灭了谭国,谭国国君谭子流亡到莒国,而谭国后人则以谭作为姓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在灭亡之后,后人往往以国名作为姓氏,比如郑姓源自郑国,鲁姓源自鲁国,宋姓源自宋国等,这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也是百家姓的重要起源。
二、遂国
遂国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今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所建之国,是鲁国的附庸国。“附庸”一词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当时的情况是,有的诸侯国,由于国君的等级(比如“孔子师郯子”中,郯子就是郯国的国君,爵位是子爵,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并不高,民族弱小,并不能直接和周天子打交道,因此需要依附于一些大国。对于鲁国来说,不仅是侯爵诸侯国,而且和周天子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遂国选择附庸于鲁国。不过,伴随着齐国的崛起,连鲁国都遭到了齐国的压力,遂国天然是难以生存下去。公元前681年,齐桓公派兵消灭了遂国,这不仅扩大了齐国的疆域,也是齐国在向鲁国示威,从而迫使鲁国支持齐桓公称霸中原。
三、鄣国
鄣国,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公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受封君主是鄣穆公,乃齐太公姜尚之孙。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鄣国和齐国,天然是同宗同源。当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关系并不能改变鄣国最终的命运。对于鄣国来说,势力范围大约于齐、楚之间,齐哀公死后,被纪国收为附庸,后来纪国被齐襄公所灭后,又转为齐国的附庸国。姜太公将齐国留封给嫡子,而将鄣国分封给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孙、齐侯姜伋之孙、姜隐之子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史称鄣穆公。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在位时,鄣国被齐国所灭,末代国君鄣胡公被杀。鄣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鄣城村一带。据郑樵《通志》称,鄣国被同宗齐国所灭后,子孙(据《章氏宗谱》称,为胡公弟章韅)去邑部,皆姓章。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秦朝名将章邯,很可能就是鄣国的后人。
在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称霸中原的经过中,还顺手消灭了三个诸侯国,分别是谭国、遂国、鄣国,不过,相对于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齐桓公所在的齐国,消灭的诸侯国数量并不多。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疆域是比较固定的,也即长期在今山东省一带(当然也包括今河北、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而就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则不断蚕食周边的弱小诸侯国,从而地跨数省之地。换而言之,虽然齐国的整体实力不输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不过,齐国对于疆域扩张的意图却不是非常强烈和执着。对此,你怎样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见解,让我们一起讨论。
四、尊王攘夷是何意思?
“尊王攘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和政治主张,主要流行于鸦片战争前后时期。其核心见解是主张尊重皇帝,拥护传统文化,反对对外侵略和割让领土,要求驱逐外国势力。
“尊王攘夷”主张始于道光年间,当时中央政府主权被鸦片战争的爆发所触动,一部分人士开始反思和反抗清王朝的政策。清咸丰年间,大众普遍拥护“尊王攘夷”,发生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等反清运动。
早期的“尊王攘夷”主张主要是为了保护民族利益和维护民族尊严。然而,在后来,有一些政治派别和人士,利用这一主张反对中央政府,鼓吹沙俄领土割让等,从而演变成反动的政治活动。
“尊王攘夷”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定推动影响,但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和难题。
五、尊王攘夷是何意思啊?
尊王攘夷一个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该理念可以追溯到商朝的时代,主要表达的是一种反抗殖民者和外来侵略者的想法。它包含了三个要素:尊重君主,抵制殖民者,斗争侵略者。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高度重视尊严,不允许外来势力进行殖民统治;反对侵略者并竭力反抗,以保护自己的国土和民族尊严。尊王攘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抗击压迫和抵制外来势力的一种想法,它倡导民族自卫、反抗外来侵略,弘扬尊帝尊王的优良传统,以及反对奴役和殖民的灵魂。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存在,受到了历史上数不清的民族英雄的推崇和赞扬。
六、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是谁?
是齐桓公小白
齐桓公任用管仲九合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是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七、日本的尊王攘夷是何意思?
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随着“黑船来航”事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进入日本,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并签订相关条约。
幕府对西方势力表示了妥协,而天皇却明确表示了对西洋势力的不满。
于是地方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藩镇武士以此为借口,提出了尊奉天皇,排挤洋夷势力的口号,意图依附天皇,打倒幕府代表的中央封建主义武士政权。
这里的“尊王攘夷”其实用的便是中国的典故,只不过是想推翻幕府势力的藩镇武士阶层打的口号而已,当然,这件事务也是促成以明治天皇为代表的天皇公卿阶层进行明治维新的巨大动力。
八、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意思?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
出自:周朝,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论语·宪问》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九、五九和诸侯尊王攘夷而成为春秋罢职守的是?
齐桓公
齐桓公,本名吕小白(?-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34;齐桓晋文&34;,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34;九合诸侯&34;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34;尊王攘夷&34;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开方、常之巫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鲁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病死。
十、攘夷野王何意思?
应该是“攘夷尊王”。这里面的“攘”的意思就是排斥、抵御。“尊”指的是尊崇。这个是一则典故,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