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有哪些(茶叶的传统文化)

关于茶文化的智慧?

茶文化是饮茶活动经过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灵魂、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亦起源于中国,并与生活相融,体现在泡茶、待人接物等。所蕴涵的灵魂元素,是杰出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我国传统的人文灵魂根植于“儒、释、道”融合的土壤之中,因此,我国茶道灵魂主要为和、静、怡、真,并将其小编认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

我国有为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茶叶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等六大体系。

泡茶,一共有6个步骤,分别为:

1、置茶:把茶叶倒在茶则上,再使用茶匙量取适量的茶叶放到盖杯或茶壶里。

2、润泡:把煮沸的水倒到盖杯里,静待片刻后把盖杯里的茶汤倒掉,这第一泡茶叫“温润泡”,不作饮用。

4、正泡:重新往盖杯中注入沸水,冲泡。不同的茶叶种类,冲泡沸水温度和时刻也有所不同。

5、分杯:泡好茶后,再把盖杯中的茶汤,以顺时针路线平均倒入各个小茶杯里。

6、品茶:完成以上5个步骤之后,便可开始品茶。品茶包括观颜色,闻茶香,再细细品吮,体验各种情趣和奥妙。

何故说茶是传统文化?

一、茶的饮食文化内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会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来。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点、茶汤。要把”茶”与”膳”完美地结合,成为”茶膳”,就必须经过有心人的烹调,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特别关键,葱、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盖过茶香,因此一般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传统茶餐。中餐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就更鲜美,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气”了。

茶叶入馔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数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种糕点。微微的苦配上低调的甜,可谓典型东方审美,有节制的优雅。欧洲人更加彻底,从茶叶进入他们的生活开始就已经将其单独搭配黑胡椒和海盐一起享用了。恬静淡雅、温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种日韩风味的绿茶饮品,它以糙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熟、滚炒等工艺制成的玄米与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叶的天然香气,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鲜醇适口,不伤肠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吴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读音一样,可见大众对茶粥的喜爱。江南炎夏湿热,厨娘们取绿茶浓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闻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两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应。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鸡汁茶粥””什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仅中国人爱茶粥,日本人也有他们关注着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东大寺取水节。茶刚从中国传入日本时,还属于贵重的饮品兼药品,只有级别高的寺庙得以品饮。当时东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来泡饭,第二道茶来加盐煮饭,施发善众。后来茶叶普及,民众也喜欢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泽金黄,入口不腻,茶和米的清香合二为一。当地人吃茶粥喜欢配上”奈良渍”咸菜,这一粥一菜也成为地道的奈良早餐。

云南的基诺族还保留着吃凉拌茶叶的传统习性。其行为是把鲜茶叶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点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辅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极为特别,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饮茶史

中国历史上,帝王饮茶的历史相当古老。从发现茶叶的炎帝,到痴爱品茗的康熙、乾隆,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层出不穷。

南朝齐武帝萧赜遗诏中下令,葬礼从简,灵位前不得按惯例”以牲为祭”,而是设一些饼、茶饮即可,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隋《大业杂记》记载,有位和尚制造一种”扶芳夜饮”的茶饮给文帝杨坚喝。此饮采用一种叫”扶芳”的树叶,”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饮,碧绿,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据《隋史》记载,文帝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观年间,他著有《茶论》一书,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无论在品类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趋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话。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清香醇厚,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值得一提的还有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幕。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愚笨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303),东海王司马越率大军挟持惠帝,向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发起猛攻。不承想在汤阴一战中,晋惠帝又被司马颖掠去。成了司马颖傀儡的惠帝,被挟持到了洛阳,接着又逃往长安。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消灭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阳,被监禁起来,饮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边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给惠帝喝,惠帝对此茶赞不绝口。其实,它不过是孤臣无以贡奉,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碗粗茶。残乱年代,困苦帝王,这碗茶应该是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虽然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然而在隆重场合,茶的重要性还是无法与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况下成为酒的暂时替代品。中国古代筵席有以礼待客的传统,对那些没何酒量或滴酒不沾的宾客,主人一般会主动用其他饮品代替,如茶。

三国时期吴国第四代君主孙皓,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却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孙皓每次设宴,都让大臣们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当时孙皓最敬重的文臣韦曜,学富五车,但酒量仅二升而已。孙皓便对他以礼相待,每次宴会暗中赐他好茶,让他以茶代酒。孙皓也由此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证,孙皓赐给韦曜”代酒”的茶,应该是产于浙江的御茶。

晋时,饮茶者开始增多。刘琨是晋朝有名的大将,青年时代和祖逊为友,读书习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故事。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让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机,他们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刘琨负责这几地的军事事宜,但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失败。刘琨内心愤懑不安。自古有喝酒解闷的说法,刘琨则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喝茶来发泄心中郁闷,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国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种: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叶;不用茶,仅用茶碗、茶壶等作象征。但也不仅限于此,明代的徐献忠在展现湖州一带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吴兴掌故集’里面记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当时南方一些名茶区,要在清明前把贡茶送到京城,而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烧祭祖用的。

在我国民间,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种)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谢地,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叶来供佛。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

在少数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特别严肃,祭品以茶为主。云南景洪基诺山区的一些民族,每年夏历正月间要祭茶树,并口中念念有词:”茶树茶树快快长,茶叶长得青又亮。神灵多保佑,产茶千万担。”他们相信这样做会得到神灵保佑,使茶叶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内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灵魂的。唐代喜饮、擅饮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极为欣赏道士申元,甚至让自己宫中的侍女赵云容为申元侍候茶药。唐代《南部新书’里面记载,唐肃宗曾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张志和为他们取名渔童、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应是女道士李季兰。李季兰和陆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间和陆羽、皎然在茗溪组织诗会。有学者认为,正是他们三人共同开创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学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无处不在。欧阳修小编认为‘送龙茶与许道人’里面,写到他将当时非常名贵的龙团茶,送给了”来似浮云去无迹”的一位荥阳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泰山游玩,发现一道观中香茶怡人,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权,晚年时兼修释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达到”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刘鹗,为写《老残游记》数次到泰山,对其风俗民情极为熟悉,开篇第一回写老残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观,道人见客来,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饮茶不似佛家执着于灵魂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饮茶需要一套数十种茶器且极为烦琐的礼仪。相对来讲,茶对于道家的养生意义更为重要。相传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黄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虽然是传说,却可以从中看出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黄山君那个时代已被发现并利用了。

茶对养生的重要影响,甚至使古人认为,饮茶不仅能养生,还能让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实之类的安全养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课题。而茶有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影响,正好可为道家练功所用。因此,从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经》,道家人从药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认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与茶有关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最与众不同,它们似乎比其他饮食品类更容易被用来参与人神、人鬼之间的沟通。因此,说茶有几分仙气、神气、鬼气,也不算夸张。

陆羽小编认为‘茶经’里面,就频繁引用《搜神记》、《续搜神记》等野史笔记类文献中的故事,展现茶与神鬼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这些传说产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由于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太多益处,因此古人特别是名茶区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为崇拜对象。

中国茶区几乎都有和神仙有关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茶叶成双出现,且形态一致无二,制成茶叶皆为上品。相传这五棵茶树就是八仙其中一个的吕洞宾所栽,武夷人称”吕仙茶”。又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原本无茶,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至此,逢将士患眼疾,他便以杖击地,地生茶树,于是茶叶医好了将士们的眼疾。后来南糯山便有了名闻天下的普洱茶。当地人尊诸葛孔明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际要饮茶放”孔明灯”。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传是两只得道的老猴赠给当地人的。如此传说,数不胜数。

七、吟咏茶叶的作品

在古代,出现过不少歌颂茶叶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里面有”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这里所说的茶歌是指陆羽所做的六羡茶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代还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当然,茶歌来自生活,主要以民间创作为主。即便是文人参与,也只是由他们从民谣中整理再编曲,接着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时期,杭州富阳一带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贡茶鲫鱼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检事韩邦奇据民间的《富阳谣》改编而成。这首歌以当地茶农的口吻,通过痛彻心扉的质问,表现出对采办贡茶和贡鱼所受到的侵扰。韩邦奇也由于为民请愿反对进贡茶叶而触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类茶歌,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传的茶山歌,其歌词非常有民间生活气息,如:”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古时咏茶的诗也不胜枚举,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诗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晋代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其中,”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其五言叙事长诗中,描写了两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她们天真烂漫,在花园中追打嬉戏。游戏得口渴了,便急着烹茶以饮。为了更快喝到茶,她们”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诗中的鼎是一种用来煮茶的三足两耳食器,但并非专门煮茶的器具。由于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与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的《香茗赋》。鲍令晖是著名文学家鲍照的妹妹。她出身贫寒,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文献记载她有《香茗赋集》一书传世,遗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也收录了她的诗作。艰难生活的历练,促成了鲍令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诗论家钟嵘夸赞:”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仅存诗七首,都与茶无关。她小编认为‘香茗赋’里面究竟怎样写茶,后人无从知晓,实乃一大憾事。

茶文化基本智慧都包括哪些

茶文化基本智慧都包括:茶叶的品种、等级、产地等的判断、茶叶的制作、茶叶的泡制等智慧。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民族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关于茶文化的智慧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经过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灵魂、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福鼎白茶文化智慧

  • 福鼎白茶文化及其消费价格
  • 白茶现在都做成饼茶了,这样不太好,破坏了白茶里的氨基酸。白茶还是散茶好,价格便宜的两百多一饼,贵的好几千。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