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小故事?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现代文]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故事意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拓展资料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是哪个朝代的人
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公元后153年出生,公元后208年9月26日逝世,字文举,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主要典故有孔融让梨、忘年之交、杀宥之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主要作品:《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83载孔融有《春秋杂议难》五卷,集十卷、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
孔融让梨有哪些品质呢
孔融让梨体现了孔融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具有尊老爱幼和尊长的好习惯。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孔融让梨表现了什么美德
孔融让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是体现出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地方。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相近意思成语
与孔融让梨相近意思成语有你谦我让。
你谦我让:指双方互相谦让。谦:谦让。
出处: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近义词:你推我让。
反义词:你争我夺、各不相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的作者是谁
《孔融让梨》典故出自《后汉书孔融传》作者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体现什么品质
《孔融让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是体现出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地方。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让梨告诉什么道理
孔融让梨,是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经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孔融让梨的两对反义词是什么
孔融让梨的两对反义词是大-小,先-后,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兄之于弟是先者,弟之于兄是后者,故孔融让梨的两对反义词是大-小,先-后。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在《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出自哪本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