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那些风俗习惯?
河南的风俗习惯
1.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以此为晚饭,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
“我们的”。当然,“俺爸”、 “俺妈” 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用在对被称呼 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 ” 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 “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叶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迷见:秩,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严、钚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 “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 还指姑姑。如“张三 该叫她姑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介绍河南的传统文化?
河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应该是农耕文化。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琢磨精制的石磨盘棒,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们“作网”,开启了渔猎经济时代;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两代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区。早在这个时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礼仪制度,后来它们逐步演变为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早在商周时代,祭灶王爷就是“五祀”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称之为“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源于黄帝所创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更岁交子”之义。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是邻里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源于最早流传于中原的“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神话。因参加活动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称为“乞巧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源起也是说法不一,古代中原民间多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桓景避难”说。在这一天,有出游、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避灾避难的风俗,故又称“登高节”。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蕴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这一天还有许多以老人为中心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
河南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河南过春节的风俗有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等等。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河南小年有什么风俗
河南小年风俗有:祭灶神,吃麻糖,剪窗花,贴春联等等。
1、祭灶神
每年小年,河南家家户户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来代替旧的。约莫16开纸张大小,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意“五子登科”“招财进宝”,左右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2、吃麻糖
麻糖早已不再是稀罕事物,想吃的话随时都能吃到。但是在所有河南人心中,只有在小年这天,才对麻糖更加偏爱,麻糖吃起来也最对滋味。
3、剪窗花
窗花在南方现在大多只在结婚的时候贴一下,春节已经不怎么贴了。但是在北方,在河南,贴窗花仍旧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农村,倘若谁家春节没有贴窗花,邻里都会担心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4、贴春联
小年以后,河南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到了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于是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春联”一词这才出现。
河南正月十九有什么风俗
河南正月十九有过燕九节的习俗,又叫做烟九、宴九、宴邱、会神仙等,是道教主流全真道掌门人丘处机的诞辰。到了十九日燕九节正日,白云观内外更是游人如潮,车水马龙,活动达到高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九节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逐渐形成大的庙会。有戏剧表演、武术杂技、名胜小吃、工艺品展卖等。庙会的气氛活跃,规模盛大。各地前来进香朝拜者,更于十八日起就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赶来白云观。
河南有哪些风俗
河南人风俗习惯很多,有些风俗跟全国普遍一样,比如贴春联、看花灯;有些是河南独有的,比如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
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们都要赶集买灶糖,晚上祭灶。之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一边忙于购置年货,一边要清理灶台几案,打扫屋宇积尘,这种被群众称作“去秽”的活动,既清洁、美化环境,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河南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挂钟馗像、挂艾草等。
1、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后来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2、划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
3、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流传故事多而广。
4、挂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挂艾草: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河南平顶山有没有这种风俗?打个比方,比如我家生了男孩,你家生了女孩。我和你说两个小孩都很可爱,很配
- 河南平顶山有没有这种风俗?打个比方,比如我家生了男孩,你家生了女孩。我和你说两个小孩都很可爱,很配,你家姑娘给我家儿子做媳妇吧。这就是在侮辱调戏你的意思?
- 啥年代了,还娃娃亲,言着无心,就怕听者有意。
我和我男朋友都20岁了,他是安徽人,我是河南人,以各自老家的风俗,谈婚论嫁也都不算早,可是我家人就
- 我和我男朋友都20岁了,他是安徽人,我是河南人,以各自老家的风俗,谈婚论嫁也都不算早,可是我家人就是不让我在外面交男朋友,不允许我嫁太远,可是他家到我家也就4个小时,我已经见过男方父母,可是我家人没要求男朋友来见他们,可是男朋友想让我明年去他家过年,可是以现在的处境,我们应该怎么和我家人沟通,我和男朋友交往两年多了,我和他也互相认准对方了,可是我父母这关不知道到底怎么过,求各位哥哥姐姐们支招!
- 如果我的女儿嫁太远了我也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