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犁牛耕:中国农业技术史的重大突破
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铁犁牛耕的推广与普及,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铁农具的应用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变革,而牛耕的普及更是中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那铁犁农耕是怎么一步步推广与普及的呢?
第一阶段,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与牛耕。
铁农具与牛耕在春秋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从考古发现上看,当时的铁农具还很初级,都是小铁铲等小件农具,还不构成较强的社会生产力。而牛耕技术所用的犁大多为木制,应用上也十分笨拙。
当时相对流行的农具是耒耜,这种农具是耒与耜的结合,带有铜或者铁的口,用于农业生产中翻整土地、播种庄稼。
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运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 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 然后翻出。后来的犁就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发明的,但是当时这种农具的确定相对多。其一是以人力为动力,动力十分有限;其二是器头太小,翻土面积太小;其三是农业作业还是间歇ACT,效率低速度慢;其四是运动方给上是倒退而行,操作起来十分不便。
基于以上四点,耒耜的生产效率很难提升,于是在战国末期,出现了一种铁犁冠,这种铁犁和牛耕相结合,用于在翻土时,比铲等农具强很多,但是造型还很原始。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第二阶段,两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普及。
铁犁牛耕的推广与普及在两汉时期得到了飞跃。由于两汉时期的农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也随之有了进步,其根本原因是两汉时期的政治稳定,推动了铁犁牛耕的推广与普及。相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应该是汉武帝将铁冶收归国营,使铁犁在西汉中期得到了迅速推广,出现了新型全铁犁。
这种铁犁跟之前的农具相比,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这种铁犁和牛耕结合,以大牲畜为动力,动力更强;其二是犁头更加宽大锐利,翻土面积更大;其三是这种铁犁可以连续作业,而且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其四,在方给上也是面给前面,操作起来更加便利。
基于这样的优点,这种全铁犁逐渐将耒耜取代,铁犁农耕得到推广。在《盐铁论》中就有相关记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由此,铁犁牛耕在当时迅速推广,具体表现为三点:
首先,铁犁几乎普及到全国。
两汉时期,铁犁的运用,在地域上范围很大,根据考古发现来看,自北给南,从东北地区,到华北地区,再到福建沿海、云贵高原,以及新疆地区,都有铁犁出土。可见这一时期铁犁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在一些水田地区,由于地形及种植作物的差别,在耕作方法上并不运用铁犁牛耕。
其次,铁犁的改进和定型基本在这一时期完成。
两汉时期,铁犁的形状基本固定。其一是犁身全铁化,薄厚上固定,更加耐用;其二是犁口,角度缩小到90度以下,更加锋利;其三是规划,此时在铁犁的形制上,出现了大中小三个规格,供不同的地形运用;其四是犁冠的加装,这样铁犁牛耕能够在一些沙土地区作业,而且犁冠还可以拆卸更换,更加便利。
最后,出现了效率最快的二牛抬杠牵引铁犁。
以前的耒耜构造相对简单,只需要另外配一条木柄就可以。而铁犁的构成比较更加复杂,因为需要用牛耕进行牵引,所以标准有更加坚固的犁架进行配套,还需要其他配件。由于配件增多,在动力上标准也更大,所以出现了二牛抬杠牵引铁犁。
这种二牛抬杠铁犁牛耕法,在很多文献上都有记载。
铁犁牛耕劳作图
《汉书·食货志》有用二牛三人进行“耦犁”耕作的记载。而且,这种铁犁牛耕方法的影响范围很大,在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也绘有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
《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扛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在西北、华北各省的汉族农民曾普遍采用过这种犁耕方法。据《西藏王统记》的记载,西藏地区运用二牛抬杠犁耕法的历史也很久。
第三阶段,隋唐之后曲辕犁出现,铁犁牛耕故事重大变革。
一直到隋唐之际曲辕犁出现以前,二牛抬杠牵引法才逐渐最初被曲辕犁取代。而且,这一过程等于漫长,虽然曲辕犁出今年隋唐之际,但在整个唐宋时期,曲辕犁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与普及。
原因是当时的耕作方式和所用的牵引力条件存在直接关系,即铁犁与牛耕不可分,而由于曲辕犁被发明之初,其部件比较更多,达到11个,而且辕长9尺,比较二牛抬杠的短辕犁,其优点并不突出,而且在动力上,虽然将二头牛变成了一头牛,但其实动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发明之初,并没有迅速推广与普及。
而后是因为水稻的大量种植,曲辕犁在江南地区水田的应用得到了推广与普及,因为曲辕犁的优点是轻便省力,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所以在江南地区普及。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虽有一种叫“木牛”的耕地用具被设计出来,但由于每次工作的是需要3单人一起劳作,并没有被大范围推广。
纵观铁犁牛耕从春秋时出现,到最后被大机器取代。中国作为壹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田耕作方式一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铁犁牛耕的推广与普及,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在当时,铁犁与牛耕结合无疑是生产力的代表,铁犁牛耕不仅成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解体。
中国古代农具
在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中,存在许多是反映本地的民间习俗的画面,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汉代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大片荒地的开垦利用,农田水利的兴修,使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生长有了物质保证。
汉朝政府十分重视铁农具的冶铸,使得铁制农具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而铁犁农耕使西汉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到了武帝时就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富足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些都是和铁犁牛耕技术在两汉时期被广泛应用,使得农业耕作技术更趋合理精细分不开的。
随着社会发展,铁犁牛耕技术也不断进步,从耒耜、全铁犁、五牛抬杠牵引再到曲辕犁,铁犁牛耕技术不仅是中国人几千年劳动的情商结晶,更是支撑中国几千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从人口上看,秦汉时期的3800万~5000万人,隋唐时代3000万~1.3亿人,元明时代1.5亿~3.7亿人,清代3.7亿~4.3亿人,民国时期5.4亿人,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05年达到13亿人的规模。
人口增加的背后必然是强大农业的支撑,农业的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方法,一直持续影响到20世纪末。由此看来,铁犁农耕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不仅是农业科技史上的重大变革,更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重大突破,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