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纪日法有哪些?
“
三伏天
”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
夏至
以后第三个
庚日
(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
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
后第一个庚日为
末伏
,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
中伏
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
三伏天
”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1912年2月12日怎么记日?
记日法在古代分为天干记日、干支记日、数字记日和韵目记日,最常用的是干支记日。1912年2月12日当天是壬子年、壬寅月、戊午日。
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中国最早的记录方式?
中国最早的纪日方法是源于商朝的干
支纪日法,即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 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 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 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60天为一周,循环 记录。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也
是现今已知世界最早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 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 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
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
目前已 确切知道的是,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前720 年)二月己已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 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 间仍沿用)的2600多年中,是从未间断和错 乱过的。
天干地支怎么纪月纪日纪时?
干支记年月日时:纪年六十年一循环,记月五年一循环,记日六十天一循环,记时五天一循环。记月是甲己之年丙作首,就是说天干甲己年正月为丙寅月,二月为丁卯,以此类推往后排,记时是甲己之日晚上子时为甲子时,每天十二个时辰,五天六十个时辰为一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