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题?
管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案例1 通用电气公司管理制度的变
五十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20亿美元。公司规模大了。权力完全集中于美国纽约总部,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改良组织结构。于是公司总裁卡迪纳先生决定实施分权制度。该分权制度由斯密迪一手策划,斯密迪行伍出生,非常强调纪律的作用,他认为,实施新的制度时,肯定有阻力,所以,必须由他说了算,基层人员要绝对服从,不能有异议。
斯密迪的制度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一个经理自己所能管理的企业规模是有界的。
他认为,一个经理自己所能胜任的经营规模,最大不能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再大就管不了了,按照他的观点,通用电气公司拆成了150个部门,各部门的经营规模不超过5000万美元一年,各部门相对独立,各有各的经营业务,由各部门的经理负责管理,每个部门的经营直接对总裁负责,这样,通用电气公司就等于分成了150个”小公司”。这就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格局:当某部门的经营业务超过5000万美元时,按照斯密迪的观点,必须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
第二点,以部门经营的好坏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斯密迪在测评一个部门经营好坏时,设计了8项指标,其中,两个较为典型:一个是利润:一个是部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稳。可实际工作中,利润是很容易测定的,是多少就是多少。而长期利益的平衡怎么测定呢?当时无法测定,实际情况也测度不了。
第三点,管理是一种职业,直正懂得管理的人,什么都能管理好。
他认为,能管理好一个钢铁厂的人,也能管理好一个大菜市场。因此,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特别注重流动能力的训练。一个管理人员应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做许多方面的工作,要训练他做市场工作、工程工作、制造工作等。这样,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这3年可能在做洗衣机生意,另外3年可能又去做核能的生意;让这些经理们流来流去,以训练他们的流动能力。
后来,斯密迪制度在公司的系统经营方面碰到了困难。1966年通过竞争,通用电气获得了新加坡一发电厂的承建权。该业务要求电厂的设计、基建、设备和安装等所有业务全由承建方一家公司承包下来,搞系统经营。由于通用电气公司已经分成150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承包所有这些发电厂的业务,要参与这种国际竞争,公司不得不必须成立一个协调部门–通用电厂公司,来组织各个业务部门共同承接下这种系统业务。但是,由于各业务部门已经有了自己的责权利,互相独立,其开展工作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当通用电厂公司到各部门去购买各种设备时,各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利润,就尽量提高设备的售价。最后,通用电厂公司发现,各部门提供设备的价格,往往比外公司的价格还高。
1970年博希当上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采取有关措施对分权制度进行了完善。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斯密迪的改革措施,其目的是要在通用电气公司建立
A.事业部式结构 B.矩阵式结构
C.直线–职能式结构 D.混合式结构
2、斯密迪把管理看成一种职业,对于这种观点你的看法是:
A. 更适合于高层管理者; B. 更适合于一般管理者;
C. 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管理者必须精通本项领域的具体业务;
D. 是否正确,取决于组织业务的复杂程度。
3、从斯密迪改革的措施中可以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
A.管理的系统原理 B.管理的权变原理
C.管理的责任原理 D.A+B
4.以下各项,哪一项在实行分权后可能会出现:
A.销售额有可能不断地增加
B.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C.由于内耗,导致各小公司中是亏损
D.总公司总裁失去权威性
5、以上案例说明:
A. 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权制度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其实,分权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关键是其它方面也要配套进行。
B. 企业管理中有分权制度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公司的总裁要用人得当。
C. 分权制度不符合管理的一般原理,对调动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
D. 本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真正的分权。
参考答案:1.A 2.A 3.D 4.A 5.A
管理学案例分析杨总经理的一天?
杨总经理的一天 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
杨总经理作为一个总经理,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官方“身份出面。1、计划活动就是要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或方案。设定计划时,计划应设的具体清晰明了,不能过于笼统,造成实施阶段的问题百出现象。从案例第三段中,因年初计划目标定的比较模糊和笼统,使各车间年终时均出现了问题。这是杨经理计划的一大败笔。第四段中,计划第二天召开例会,第六段中,杨总经理与外商谈判签下订单的行为是计划职能中的决策。但重要的决策应该采用集体决策,以提高决策质量,也有利于决策的实行,杨总经理不该一人独自做主就把订单签下了。2、领导职能的任务是要管理者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对组织的成员施加影响,努力营造出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志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气氛或氛围。案例中,第二段提及到的杨总经理平息两起“火情”的事件,第三段安抚刘工,以及第五段鼓励技术攻关小组的行为都体现了杨总经理的领导职能。但杨总经理在平息“火情”这一事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杨总应该直接找张总来协调问题,并告知张平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而不是直接自行解决。(2)对于人员的鼓励重要的是激励政策和宽松的环境,而不是视察;(3)对于正式信息的发布应通过正式的渠道,否则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以及小道消息的盛行。3、控制是为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管理者必须自始至终的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或预见到偏差后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案例中,第四段杨总经理翻阅报告和报表,第五段纠正青工小王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体现的就是管理者的控制职能。但我觉得,杨总经理应该学会放权,他负责的应该是部门协调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像纠正青工的错误问题可由其他人来做。管理角色主要包括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包含了人际间(下级和组织外的人)以及其他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职责。总经理作为领导者,他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就都是人际角色的体现。案例中,第二段的平息“火情”、第五段对下属的鼓励以及纠正小王的技术不规范、第六段与重要客户共进午餐体现的就是人际关系角色; 2、信息角色包括接收、收集和传播信息方面的职责。案例中,第五段对小谭的信息透漏就是信息的传播,属于信息角色; 3、决策角色是作出抉择的活动。案例中,第六段杨总经理与外商谈判签订单的行为就是决策角色。
小区自治管理成功案例?
莲花山庄小区
2014年前,莲花山庄外聘深圳吉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小区。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小区与周边其他城中村混杂相邻,无法实施封闭式管理,物业公司提供的安保、清洁等物业服务也备受诟病。
“那时候小区出现很多小偷,经常发生盗窃案。”谈及当年物业管理的乱象,赖少文坦言,这些成为激发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
为此,莲花山庄业主拒不缴费,物业公司无法收支平衡,缴费率降到了30%,每个月物业公司都亏损12万元左右。为降低成本,公司不得不缩减人员,降低物业服务质量,不断恶性循环。
2007年10月,第一届莲花山庄业委会成立。这个在小区管理一片凌乱中诞生的业委会肩负着重大责任。然而,这届业委会并未掀起太多波澜。业委会成立后内讧不断,难以开展工作。很快,第一届业委会就被宣布解散了。尔后的几年,业委会一直处于空白阶段。
直到2014年7月,第二届莲花山庄业委会才成立。
作为第二届业委会成员之一、第三届业委会主任的赖少文一开始并未设想到这一步。2009年入住的他,兴高采烈地将自己别墅装修好,但一踏出家门,就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在家像欧洲,出门像非洲。”
无因管理案例?
1)邓某某照料马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
根据法律规定,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构成无因管理。因此,邓某某为他人照料丢失的马的行为构成无因管理,作为无因管理人,其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因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2)邓某某要求日后产下的马驹归自己所有的主张不能成立,因为马驹在性质上属于天然孳息,天然孳息在与原物分离之前是原物的一部分,与原物分离之后它的所有权也应当随原物的所有权归属。所以邓某某的主张不能成立,但何某某必须向邓某某支付照料马所支出的饲料费或其他管理费用。(3)邓某某有权要求何某某支付其为此支付的200元医疗费。因为在无因管理之债中,本人应当偿付管理者在管理事务中所受的损失。(4)邓某某不用向何某某进行赔偿。根据民法原理,在无因管理之债中,如果管理人给进行管理的标的物造成损害的,在管理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应负赔偿责任。在本案中,动物死亡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管理人没有过错,故不承担赔偿责任。
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有哪些?
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如下: 1917年,亨利甘特发明了著名的甘特图,使项目经理按日历制作任务图表,用于日常工作安排。
1957年,杜邦公司将关键路径法(CPM)应用与设备维修,使维修停工时间由125小时锐减为7小时。1958年,在北极星导弹设计中,应用计划评审技术(PERT),将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将设计完成时间缩短了2年。60年代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采用了网络计划技术使此耗资300亿美圆、2万家企业参加、40万人参与、700万个零部件的项目顺利完成。项目管理的好处: 有更好的工作能见度和更注重结果; 对不同的工作任务可改进协调和控制; 项目成员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明确的任务方向; 广泛的项目职责能够加速管理人员的成长; 能够缩短产品开发时间。